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對文章點擊率高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內容大致可分三類:一是明星八卦;二是出軌劇情;三是寫作干貨。似乎對自己的文章沒有圍繞這幾個熱點而點擊率低略顯苦惱。
我也是個簡書小白,進入簡書不足一年。鄙人認為,寫文章不僅僅是為了悅己,但絕不是為了悅人。那樣太累!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過往的日子就像飛濺的浪花,有難忘的回憶,有動人的瞬間,有細數的幸福,還有未曾預料的小確幸……未來的日子,每一輪朝陽的出現就可能帶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或許也會有暗流涌動。我們的心情時不時會被幸運或痛苦撞擊,高興了你去歌廳吼幾嗓子或者舞上兩曲也未嘗不可,但過后什么痕跡也沒留下;痛苦時舉杯消愁愁更愁,除了嘆息還是嘆息。文字是最好的表現方式,它記下了你曾經的歡樂,曾經的感動,曾經的努力,曾經的感傷……
等過幾年之后,你再重新翻閱這些文字,你會被自己所感動。原來我也有那么精彩的過往,原來我也如此地執著堅強,能夠披荊斬棘,走出泥淖,自帶鋒芒!我們用手中的筆書寫自己的人生,不用絞盡腦汁地虛構,我筆寫我心,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坦坦蕩蕩。如果你的文字讓人讀來感覺如坐春風,或者元氣滿滿,或者感動唏噓,或者忍不住擊節叫好,我就不信他們不點贊!如果點擊率低,別急,那是火候不到。汪曾祺先生曾在一篇談語言的文章里說;“錘煉語言就像揉面,只有揉到一定程度,才會筋道,有彈性,有香味。”切不可操之過急,這里沒有捷徑可走。
我最不喜歡明星八卦,他們的生活行蹤與我半毛錢的關系也沒有。戲拍得好,我們就看;戲拍得爛,也用不著吐唾沫星子。花兒還沒百日紅呢,誰沒有個起起伏伏,做好自己最重要。不能為了一點兒人氣去違背初心,為迎合他人胃口而去盲目追隨別人的腳步,那就真成了跳梁小丑!這就像買衣服,時尚的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一定要找準自己的那一款,穿出去才會儀態萬方,否則就會有東施效顰之嫌!
至于出軌劇情,有時候很狗血,圍觀者甚眾,義憤填膺者居多,恨不得把出軌者扒光衣服示眾方可解恨。我在這里不便多說,魯迅先生早就說過:人類的劣根性很容易暴露出來!
白居易的文學主張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而著”,對于讀書人而言,它意味著自己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為什么杜甫的詩世代相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風雨中的詩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這是何等情懷,讀之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范仲淹“慶歷新政”失敗后,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被貶放河南鄧州,應同樣遭貶的滕子京之邀寫下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作者沒有惺惺相惜,而是立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擲地有聲的誓言,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屈原面對楚國黑暗的現實,想的更多的是老百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一曲《離騷》讓人感受到有良知的文人對百姓生活的誠摯關切。那些隱逸之士寫出來的詩文,雖然有種道風仙骨、超凡脫俗的味道,總覺得不夠厚重。
歌詩“合為事而作”,寫文章應因事而寫,有感而發,言為心聲。路見不平一聲吼,吼出來的是正氣,白居易的《賣炭翁》不正是如此嗎?魯迅先生則以筆為武器,像匕首,像投槍,直指敵人的心臟!自己身處白色恐怖中卻讓對方惶惶不可終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不討好,不諂媚,不做作,不仰人鼻息。我就是我,我寫文字不僅僅是為了取悅自己,更不是為了取悅別人,我們要為這個時代發聲!傳遞正能量,歌詠新生活。
欣賞我的,請停下腳步細品慢讀,留言評點;厭棄我的,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