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九卿之上,更無首長,有卿而無公,多頭政府。
九卿
都察院,是由御史臺變來的,專掌彈劾糾察。全國各事都在都察院監督之下。把都察院和六部合起來,并稱七卿。還加一個通政司,一個大理院,則稱九卿
三法司 刑部尚書加上都察院和大理院
明代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時期,同時也是世界近代史的開始時期。從明迄今,六個世紀,五百多年,西方歐洲走上一個新的近代史階段,中國也復如是。
中國傳統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變,即是宰相之廢止。
全國中外一切奏章送給皇帝的,都歸通政司,這是一個公文出納的總機關。
大理院主平反,一切刑法案件到最后判決不了,有什么冤枉,都可以到大理院求平反。刑部尚書加上都察院和大理院
武官則有大都督,全國有五個大都督府(唐朝有十六個衛),他們都只管出外打仗時帶著兵。至于征調軍隊,一切動員工作,這是兵部的事,不在大都督職權內。
明代政府,經過這樣的改變,一切大權,就集中到皇帝。
==========
當時小官歸吏部尚書任用,大官則由七卿,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撫總督開會來公開推舉,這叫廷推。
倘使有大事,各部不能單獨決定,也常由七卿,九卿公決,這叫做廷議。
倘使有大的獄訟,三法司解決不了,也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這叫做廷鞠。
這一制度,本來漢代早就有,朝廷集議大事,屢見正史記載,可見一切事,還不是全由皇帝獨裁的。
明代給事中是分科的,依照尚書六部分六科。給事中并無大官,可以各自單獨發表意見,反對皇帝。
乙、明代內閣制度
明代皇帝的秘書處,當時稱為內閣
內閣學士或內閣大學士
內閣學士原本的官階只五品,而六部尚書是二品,可見內閣學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上朝排班,大學士的朝位班次也在尚書的下面
試問當時偌大一個國家,件件事要經皇帝批核,這當然很困難。
我們試看北平故宮,前面三大殿,是朝會之所,后面如乾清宮等,由皇帝住宿。他天天要到前面來辦公,距離既相當遠,
明制一天有三次朝,稱早朝、午朝、晚朝,如實則皇帝要三次出面見群臣及民眾。明制常朝有兩種:一叫御殿,一叫御門。
御殿又稱內朝,是在大殿內朝會議事。
御門是到奉天門,就在陽臺上,讓老百姓也可以見面說話。
皇帝便只有偷懶,把政權交付與內閣,閣權慢慢地重起來。
通常內閣大學士都由尚書兼,這樣一來,內閣學士地位雖不高,尚書地位是高的。同時也和宋代般,他們都有經筵講官。經筵講官,是教皇帝或太子讀書的,那是皇室的老師。由曾任這些官職的人來兼內閣大學士,自然和皇帝關系是既尊且親了。直到明代亡國,大學士還是一個五品官。
給事中究竟是太小的官位,哪能拗得過皇帝。所以明代制度,可以說是由皇帝獨裁了。
皇帝有事交付與太監,再由太監交給內閣。內閣有事,也同樣送太監,再由太監上呈與皇帝。這樣,太監就慢慢地弄了權。甚至皇帝嫌麻煩,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監批。批紅的實權,落到太監手里,太監變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決定權。遇到太監懶批的,便把來當作包魚包肉的廢紙用。這種黑暗腐敗,在歷史上,只有明代有。
太監領袖稱司禮監,明代政制最壞時,私禮監便是真宰相,而且是真皇帝。
明代有名內閣大學士張居正,這是近人所推中國歷史上大政治家之一個,但他也只能結合太監,才能攬實權。他能主張講法治,其實他本身就已違法了
地方政府
承宣布政使司,府,州,縣。
承宣布政使司:全國13個。使指官,司指衙門。行省。
三司:布政使,行政。提刑按察使,司法。指揮使,軍事。
總督,巡撫:比三司更高級官,有事才派出。
胥吏:明成祖規定胥吏不能當御史,不準考進士。官和吏分開兩途,流品觀念形成。底層吏被人看不起,開始敗壞。
紹興師爺(吏)
胥吏成了一種“行業”,如紹興師爺,雖然這些人并不分階級,但是卻分流,即所謂三教九流之九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鄙視鏈”。有說法是,九流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
省(司)→分司→府→縣
西方社會有階級無流品,中國社會有流品,無階級。
考試制度
進士與翰林
府縣考,秀才,入學——省試,鄉試,舉人——會試,中央考,進士
進士讀書三年,再考,成績好的,入翰林院。(可以物色和培養人才)
明代非翰林,不做大官。
八股文:在經義中演變出一定格式,違反格式不錄取。方便判斷標準。
優點,學校培養,前途無憂
賦稅制度
黃冊:登記戶口
魚鱗冊:登記土地
一條鞭法:民間差役雜項,一并歸于田賦項下。
兵制
衛所制度,大兵區叫衛。基本就是唐朝府兵制。5600為一衛,1128人為一所。外統于都司,內統于五軍都督府。
總兵官是將軍,帶兵打仗,結束交兵權。
打滿洲失敗原因
多年無戰亂精神松懈,旅途奔波從南到北,彼此陌生,武器生銹發霉,天氣寒冷,百姓不支持,糧草不足,朝廷沒錢,對手穿的暖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