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絡上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公司的老總,經常用輪椅推著腿腳不便的母親去菜市場買菜,還讓老太太替他砍價,買好菜之后,聽著老太太的嘮叨回家。
而他的資產,其實可以把整個菜市場買下。
為什么他還為老太太砍下那一兩元錢而高興呢?因為他想讓腿腳不好的媽媽覺得自己“有用”,兒子還需要她。
昨晚炒菜前,我又給老媽打電話了。"娘親啊,切成絲兒還是片兒比較好呢?先放醬油還是出鍋的時候放呀?開鍋要幾分鐘?。??"
從兩年前母親動完手術,身體一直虛弱無力,我卻越來越多找她問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偶爾也抱怨一下生活中的煩惱讓她安慰我幾句,我也不再像以前報喜不報憂的習慣應付。
想來是因為這幾年女兒朵同學漸漸長大,常常讓我這個媽體會到"不再被需要"的失落感,所以由己推人,也要常常請母親幫幫忙,讓她覺得是被自己女兒需要的人,所謂"百順不如一用"啊,謝謝我的女兒,讓我懂得這一點。感謝你,不過與你無關。
作為母親,總要學著自己長大(變老),孩子長大了,要在自己的世界飛,最好的選擇是祝福和目送。如果實在不放心想嘮叨,可以寫下來送給孩子,正如席慕容的一首詩:
"總有一天
你會在燈下
翻閱我的心 而窗外
夜已很深 很靜
好像是
一切都已過去了
年少時光的熙熙攘攘
塵埃與流浪
山風與海濤
都已止息
你也終于老去?"
(昨晚上聽王瀟老師讀,被擊中的感覺)
如果你的母親七十歲了,還是希望做女兒的常去找老媽幫幫忙吧,讓她知道她對你、對你的家很重要,你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而歲月里她對于你也是越來越重要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