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晚上讀完《我們仨》,感受頗多,在此記下?
(一)我們失散了? ?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鐘。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讀完這一部分時已是傍晚,去食堂買了飯,回宿舍時天色漸漸暗下來。不知道為什么,看著周圍喧鬧的人群和漸漸升起的燈光,有種不真實的感覺。仿佛我也如楊絳先生一樣,化作了一個夢,只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疲憊而安靜。 究竟需要多少勇氣才能把這些經歷寫在筆尖? 人至暮年,接連失去女兒和丈夫,失去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這其中的悲苦傷痛已非常人所能言及,又怎能再一一回憶其中細節記載于冊呢? 可能真的是源于這種難以言表的傷痛,楊絳先生選擇用夢境的寫法把自己陪伴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鐘書走過生命中最后一段路的經歷寫了下來。荒誕的,不真實的,卻是真真切切的痛入肌膚。紙上的文字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頭發花白的九旬老人端坐于書桌前,在紙上寫寫停停,陷入久久的沉思。而那張書桌,曾經是這個平凡的一家三口學習讀書的地方。只是,斯人已去。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睜開眼睛,我正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二)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這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回憶這個三口之家63年的生活。語調波瀾不驚,卻處處盈溢著感動和溫情。? ?
看過《哈佛愛情故事》以后,一直向往劇中男女主人公那樣的愛情。未必驚心動魄,卻是相互扶持和共同奮斗。楊絳先生和錢鐘書的愛情便是這樣一種。他們最大的“談情說愛”便是一同讀書和散步,讀書時進入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散步時靠著“格物致知”觀察真實生活中上演的一幕幕戲劇。 世間的生活方式千種萬種,能至此已算是幸運。因為,可能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一直覺得婚姻需要莫大的勇氣。兩個毫無親緣的人,愿意彼此扶持著共度一生。再轟轟烈烈的愛情終會褪色,在時間里變成相濡以沫的親情。有時候,我會笑爸媽不懂浪漫,沒有情人節的玫瑰。可是,更多時候,看著他們之間的默契和彼此的關懷疼惜,便覺得那是人生的莫大的幸福。何以有幸,才能遇到這樣一個人??
之前對錢鐘書先生的了解僅限于《圍城》,讀了《我們仨》以后才知道這一家人的坎坷波折。 戰亂時期圍困上海,生活窘迫,楊絳先生做好幾份工作貼補家用,算計著米飯,煤炭,和其他可以糊口的活計。
在一本書里讀到,困境中的男人想的是如何“破”,而困境中的女人想的卻是如何"立"。在男人“破”之前,維持一個家庭的就是女人的“立”。她們靠著堅韌和智慧,在這樣一個時期擁有驚人的力量。
聽姑姑說,家里剛從祖母的大家庭里分家的時候,要在新村蓋房子,但是靠爺爺的工資連地基都打不起來。奶奶硬是一口米一口水的攢了一年的錢,把家里的房子蓋了起來。都說是男人養家,可是持家的卻是女人。有國外的研究說,一個家庭主婦一年的工作折合普通水平的工資遠遠高于男主人的年薪,這還沒有計算上女主人為這個家庭帶來的關懷和溫暖。我不是激近地宣揚男女平等,提高女性地位,只是真誠的對我的奶奶、媽媽和生活中那些美麗的女人心存敬意。?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的女兒,讓楊絳自豪也驕傲。而對于錢鐘書,正如他第一次抱女兒時所說的那樣:“這是我的女兒,我高興。”阿瑗很懂事,很會照顧媽媽。她知道媽媽討厭煤渣里的貓屎,就背著媽媽偷偷的在雪地里把煤渣里的貓屎挑出來。她知道媽媽怕黑怕鬼,每晚必陪著媽媽走夜路去教授家。而那時,她只有14歲。?
和大多數老知識份子一樣,錢鐘書夫婦也沒能逃過那場災難。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夫婦倆被關進牛棚的時候,他們的女兒阿瑗為了來看他們,先寫好大字報,寫明自己和父母已劃清界限。阿瑗進屋后坐在媽媽身邊,一針一針的為媽媽縫睡衣。然后把爸爸喜歡吃的夾心糖一顆一顆的剝開放進一個玻璃瓶子里,把糖紙一張張的疊整齊夾進書里,再藏到包里,以免被人發現有糖紙。讀到這里,眼睛酸澀難受,也明白了林達在《 讀<我們仨> 》里寫的那一段: 人們抱怨中國的老一代知識分子在幾十年來不抗爭,我卻看到、體驗到生活中的另一種堅持。堅持親情的可貴和珍重,堅持在自己能夠圍護的那一小方土地上的正常和快樂,維護和保留文明的種子,堅持常識和常情,又通過敬業的工作態度和對親友的關愛,傳布這樣一種文明。誰能說這就不是一種建設性的抗爭。 我想這一段話正是楊絳先生多次寫到“鐘書能忍,他就不說話”這個情節最好的注解。
。。。。。。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 這是整本書的最后一句話,讀到這里已是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