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最后一章,九九八十一,第八十一章。這些數對我們中國人來講,都有特殊的意義。
老子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他說很真實很實在的話,聽起來是不動人的;那種非常動聽的話,不一定真實。
我們現在總是鼓勵人家說好話,有沒有必要?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我們為了說好話,就不講真話了;我們為了說好話,我們連實話也不說了。
你要選聽起來很動人,但是最后是空的,還是要選那種我們經常感覺到忠言逆耳的話?這是個人的命運,因為命運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所造成的結果。
老子又說了: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真理永遠是真的,你現在認為這個不對,那是你的事,跟我無關,用不著我來費這個精神。這個我們就想到西方人有一句話,叫作真理越辯越明。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不是一個辯論的民族。孟子那么會說話的人,他只說,我難道是喜歡跟人家辯論嗎?我難道是喜歡說話的人嗎?我實實在在是不得已的。能不說我就不說了,你慢慢去體會。
真理不是辯出來的,中國人不辯就好,越辯越亂。因為我們永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么聽都有道理,但是怎么聽都不見得有道理。
為什么?因為我們永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怎么聽都有道理。但是怎么聽不見得有道理。這是西方人無法了解的。
因為他們的文法結構很嚴密。我們的文法非常松散。你看我們中國話沒有主詞,沒有動詞,沒有時間性,都沒有。
所以全世界訂條約,都不敢用中文訂,因為它彈性太大,怎么解釋都對的話,這個條約是很麻煩的。
真正世界上最嚴格的文字是法文,它那個一點一滴都很講究,差一點兒都不行。但是我們中國人要了解自己,中國人,中國字,中國話,都是彈性很大,應變力非常強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學西方說我們來辯論,完全沒有用。中國人同樣一句話,有的人講了大家都沒有意見,有的人講了大家都有意見。所以我們聽到一句話,第一個反應就是誰說的,就是從這里來的。
“善者不辯”,他不需要辯。“辯者不善”,常常要找理由辯解自己的行為,那這個人根本就是心虛。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了解道,真正明道,真正去行道的人,他不要什么都懂。老子告訴我們,知識越多的人經常良心越壞。
大家看以前北京人多老實,酸梅湯就是酸梅湯,童叟無欺。現在不是了,現在酸梅湯根本就是自來水,里面可能連一顆酸梅都沒有。
為什么?因為他有知識了,不發揮知識怎么行,那要這種知識干什么?知識拿來害人,知識拿來騙自己,其實騙別人就是騙自己,騙別人的錢,就是騙自己的良心。
“博者不知”,什么都懂的人,他常識也不夠,很多人沒有常識,只有知識而已,他根本沒有道德。
所以今天有知識的人幾乎所缺的是常識,人情世故完全不懂;缺的是道德,所以他什么都敢做,那就完了。
圣人不積。
圣人不為自己積藏任何東西,他不要名,也不要利,他不多欲,不會說看到好的東西,都要拿回家去。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你替別人做事情,是吃虧嗎?沒有,因為你得到了經驗,而這經驗是誰都搶不走的。
所以我們今天常講,你給我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這完全是西方的觀念,我們中國人不是。
中國人是我多做事情,就多增加經驗,這個經驗才是我一輩子所得。我給別人越多,所得到的越多,這就是教學相長。
你看你本來不太懂,教學生第一遍的時候,老實講,自己也覺得懂得不多,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越來越懂。這樣大家就知道,為什么剛畢業的教師,工資不能太高,慢慢年資高了,就多一點,其實越教你自己越懂。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道為什么會生生不已,因為它永遠對萬物有利而無害。
草,春天它就生了,草生的目的就是給牛羊吃的,所以草碰到牛羊吃它的時候,它沒有抱怨,也沒有說你給我錢,因為它不在乎,第二年春天,它又生出來了。是誰讓它生的?老天讓它生的,老天沒有跟它收錢。
現在會想到收錢的,世界上只有一個,就叫人。只有人會想到收錢,甚至現在開始收神佛的錢了。
我弄兩尊佛在這里,只要我說這是開光的,就有人拜,然后就拼命收錢,但神佛沒有跟你收錢,這個賬將來怎么算呢?大家好好去算一下。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什么會為而不爭?因為圣人仿效天道,你看天道只有奉獻,沒有爭任何東西。
那你人老爭,爭什么?圣人永遠為大家服務,永遠施多于取,他取只是取他生活的需求而已。那我們是不是每個人都當圣人?做不到,也不要苛求。
可是我們要把他們當目標,因為一個人肚量大對自己有很大的好處。因為什么?因為晚上很好睡,你白天不煩惱。雖然說很多東西你覺得不理想,但是你很自在,這個是金錢買不到的。
老子最后最后才把這四個字彰顯出來,叫作
“為而不爭”,
他的意思就是很怕我們以為老子是無為的,所以他這里特別講個“為”。
人如果不做事,那人就是飯桶。為什么?你不做事,要不要吃飯?要吃飯。只吃飯,不工作,那不是飯桶是什么?所以人一定要工作,而且要活到老做到老。
退而不休,這才是圣人對我們的期待。
但是老子為什么特別強調無為?就是不要違反自然的規律。
你用不違反自然規律的心態,來有所為,來無不為,所以叫作無為而無不為。整個的中心思想就在這里,要有這樣的一種表現,必須要有個前提,就是不爭,否則你就不可能。
你看你無所爭的時候,就可以不違反天道,就可以盡力而為。
你一旦有爭,第一個,你就開始有利害關系,自然就會違反天道。
第二個,人家就不讓你有所為,因為你要爭名,你要爭利,別人就不讓你走這條路,你就受到很大限制,就不可能無不為。
所以不爭是個基礎,不爭就是說我不居功,不是我不做,而是我做了,我不居功,你們要搶功勞,就去搶吧,我無所謂。
其實一個人最有前途的,就是有人搶你的功勞,而那個人恰恰就是你的頂頭上司。很多人以為,頂頭上司最可惡了,專門搶我功勞,其實錯了。
你制造很多功勞,全部歸給他,他升官了,就感到他下面是空的,因為他升職越快就越感覺到沒有人做事,所以他第一個要求,就是把你提升上去,你一輩子只要有一個人一直拉你,你就夠了嘛,你還要怎么樣。
所以讀懂老子書的人,不爭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盡量去做,但是你不要有功勞。
所以《道德經》雖然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完成了,但是時至今日,還是每一句話還是都非常珍貴。真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面,對整個人群社會有很大的貢獻。
我們靠對人群社會無私的奉獻,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這是最大的收獲,其他的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不要多去想它。
—— 曾仕強講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