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父母視頻,媽媽和我女兒聊完天,意猶未盡,等要跟我說話時,先嘆了一口氣:“哎,你這是第幾個中秋沒在家過了?”
我愣住,一下子語塞,我已經記不清自己多少個年頭沒有回家過中秋了。
出國第12年,加上外地求學7年,算來算去,近20年的時間里,我陪家人在老家過中秋,大概只有兩三次。
即使加上父母來國外看望我們時一起過的中秋,滿打滿算,所有次數加起來,一只手都數得過來。
算到這里,眼眶已經濕潤,父母越來越老,而我,卻越走越遠。
“他們這么忙,就別說這些了,”一旁傳來爸爸的聲音,他在開導媽媽,“現在視頻看著他們一家幾口開開心心的,不也挺好的嗎?”
聽到這里,我不得不將平板電腦交給先生,讓他繼續視頻,因為我已經控制不了情緒,淚如雨下。
我像每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樣,縱然在外一身鎧甲,但父母,始終是心底最溫柔的軟肋,尤其在這個本該團圓的時刻,來自遠方的思念,再克制,也是強烈到無法抑制。
唐人街買回來的月餅,花樣越來越多,口味越來越新奇,但團圓的滋味,卻是找不回來了的。
每當抬頭看夜空,再大再圓的月亮,也彌補不了心里的那一抹憂傷和孤獨感。
而這樣狀態的人,又何止我一個呢?
北京的朋友阿紫,孩子兩歲,老家距離北京3個小時車程,她已經連續四年沒有回家過中秋了。
每年都有不同的原因。
有時候,是中秋節假期短,只有三天,“還不夠來回折騰的,” 她說。
有時候,是秋高氣爽,和朋友約好了出去玩。現在結婚生娃后,嫌帶小孩麻煩,就更沒了回家團圓的動力。
每年,她都會給家人和自己一起網購幾盒月餅,也算勉強過節了。
漂泊在外的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戒掉戀家的?
過得太平凡,不敢回家
每一個中秋不回家的人,都有一個難言之殤。
很多人不加班,沒有約,還是選擇不回家,寧愿一個人在外,體會孤獨。
因為對他們來說,回家已不是單純見爸媽。
回家后就要走親訪友,就要面對三姑六婆等各路親戚,你準備再周全的禮物,也擋不住他們的七嘴八舌和刨根問底的好奇之心。
“你怎么又胖了呀...”
“一個月掙多少錢呀?”
”啥時候買車買房呀?”
“有男(女)朋友沒?(如果答案是Yes),男朋友有房嗎?開什么車呀?”
“得趕緊生小孩啊,(如果已經生了一個),快要二胎呀······”
這些赤裸裸的逼問,背后隱藏的都是無形對比。他們的問題越尖銳,越襯托出你的平凡。
你無言以對,最后,團聚變成無疾而終的尬聊。
當初離開家時,你曾經豪情萬丈,準備脫離小地方的狹隘,去外面的世界拼搏一番,在繁花似錦的大城市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但最初的詩與遠方,在現實的打擊下,變得日益黯淡,慢慢的,你發現,無論走多遠,日子終將歸于日復一日的按部就班,而你,也終將不可避免,變得日益平庸。
“每到回鄉,活躍在北京CBD寫字樓里的David、Jessica們收拾行囊回家,紛紛變成了狗剩和春花。”
這也是中秋不回家的真相之一:
支撐你在北上廣深咬牙堅持的夢想、激情、格調、情懷,回到家后,在七大姑八大姨的無情審視下,變得無處安放。
中秋不回家,不是不想回家,只是回不了那個對你寄予了太多期望的家。
不是不想家,而是家太傷
多少人在說著逃離北上廣,但真的回到家鄉,卻又近鄉情怯,真要生活時,一天都呆不下去。
這其中,除了在大城市養成的生活方式與家鄉不同,在外獨立生活多年后,已經養成的日益成熟的個人情感訴求方式,也和家人變得格格不入。
子菁自從離開老家到杭州,已經整整3年不回家過中秋。
“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個好脾氣,”她無奈地說。她的媽媽喜怒無常,愛抱怨愛打擊人,脾氣捉摸不定,動不動就數落她和弟弟。
“在她面前,我簡直就一無是處,回家是在自取其辱。每次從家里回來,我都得花幾天做自我心理建設,把負能量排解出去。”
所以,她堅定逃離。
家本應該是最溫暖的港灣,家人應該是你最貼心的伙伴,在外縱然再苦再累,知道家人在無條件支持你,不為外人了解的委屈才能找到出口,所有的壓力也能得到最好的釋放。
但當身后的親人,不能提供精神支持,不能提供正面情緒價值,回家就變成了煎熬。
“離家工作之前,我習慣了媽媽表達情緒的方式,雖然壓抑,但并不覺得有多么嚴重。但出去工作后,見識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和更多的人情世故后,我才知道,其實,我是有選擇權的。”
于是,成長后的子菁,選擇了通過減少見面來降低和母親之間越來越激烈的沖突。
離開了家,我們就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就像很多人感慨的,自從上大學后,從此故鄉再無春秋,只有夏冬。
但對很多人來說,缺乏溫度的家,連夏冬都沒有了。
頭上一輪月,手里一塊餅,賞月時,我們在乎的不是月亮,而是陪伴我們看月亮的人。
有一種無奈,叫別人放假,我不休息
朋友齊齊回家了。
她在上海工作,老家在安徽懷寧。從上海到老家,高鐵4個小時后,還要轉一趟巴士,她和同樣在上海的妹妹從半個多月前,就開始買票,終于在29號這一天,搶到了票。
“像中了彩票一樣,”她開心得在朋友圈曬票。
“我和妹妹每年都會帶著孩子回家,和過年一樣,中秋對我們家來說,是大節日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幸運。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回家過節還是一種奢望。
另一位朋友華子在北京做新媒體,他是人們常說的“加班狗”,雙節8天假,他要工作6天。
“除了月餅,中秋和我沒什么關系哈哈,”他貌似很灑脫。
去年的中秋節,他也是在加班。同屋的室友買了兩塊月餅,他們點了外賣,就著月餅,吃了一頓“人在一起,心卻各自飄向遠方”的史上最無聊團圓飯。
“真正的團圓只能留在心里,”他說,“我也就是靠看朋友圈里別人團圓的畫面,過過癮。”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越長大越發現,時間不知道都去哪兒了。
多少人堅信,現在的分別,是為了以后更好的相聚。但實際上,父母越來越老,他們的愛,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再繼續等待。
每逢佳節倍思親。冰心說過,“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除了你,誰是我無遮擋天空下的蔭蔽?”
現在生活條件富足,父母物質上什么都不缺,但內心深處,卻因為我們的遠離,永遠留出了空白的一角。
“人間天上,佳期勝賞,今夜中秋。”
愿你我,無論遠在天涯,還是盡在咫尺,都能和自己的家人,道一句:
爸媽,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