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節回農村的第一感覺就是村里過年的人變少了。
以往在村里三五一群打牌嘮嗑的人,很難再看到了。和堂弟聊天,他說現在打牌都很少湊齊一桌人,不知道人都去哪了。
昨天晚上母親和三姨打電話,三姨的兒子我表弟現在在醫院工作,自從他結婚后,過年前幾天就會回來帶著二老到城里過年。
另外一個表弟已經有兩三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因為他在外省工作來回一次要幾千塊錢,而且過年的加班費也不低,他每年都會要都會在過年后年后再回來。
一堂弟在外地學習工作生娃后,節后回村過兩天,由于路途太遠,有時候一個人。疫情三年沒回來,今年大概率也不回來。
以前人們說城里的年味,沒有農村的重。但是近期卻發現農村的年味也越來越淡了。
兄弟姐妹幾個,一年到頭見不到面,有的幾年都見不了一次面。更搞笑的是,甚至連對方的家屬都不認識,更別提各自的小孩,下一輩了。
即使見了面,彼此都是第一次見到對方,除了尬聊玩手機,似乎沒有其它方式了,親情往來更不用說了。
現在的人對親情的維護也變得越來越敷衍。
小時候過年,大人孩子齊聚一堂。各有各有的相處之道。男人們酒桌上談感情吹牛皮,女人們家長里短爭高下,小孩們也是煙花擦炮齊上陣看看哪家更響、更遠。
每每飯后回家時,有的孩子更是哭天喊地,約好來年再戰。
吵吵鬧鬧,嘰嘰喳喳,這不就是過年的聲音嗎?
過年不就是圖個人多熱鬧嗎?
好像現在連這種現象也少見了。
孩子們見面被要求應付性地打聲招呼,然后各自玩起手機。大人們聊了幾句就靜默。同時內心在說:沒意思,明年不回來了。
現在過年豈止是少了年味,而是淡了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