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六項精進?后續篇,我猜肯定很多人閱讀過以上這本書
“六項精進”是哪六項大家還記得嗎?
1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謙虛,不要驕傲
3要每天反省
4活著,就要感謝
5積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稻盛和夫先生,他是企業管理大師。
一生經驗,侃侃而談。
哲學眼光,理解事物。
十分通透,醍醐灌頂。
第一章闡述的是要努力擁有一顆具備感謝、謙虛、勤奮等要素的美好心靈,因為這樣的一顆心靈符合宇宙的利他意志,是構筑人生的基礎,可以幫助我們感知宇宙的本質,克服種種困難,走向幸福。
第二章闡述的是動機、愿望和欲望的問題。即善意的動機和愿望符合宇宙的利他意志,是持續成功的根本條件。而欲望雖然是人類個體生存的基礎,但如果其過度膨脹,即過于利己,個人的意志就無法與宇宙的意志相協調,人生就會走向衰敗。
第三章闡述的是什么才是符合宇宙意志的強大心靈。首先,心中的愿望必須足夠強烈,以符合宇宙成長發展的意志;其次,這種愿望必須足夠純粹,以符合宇宙保持和諧的意志。
第四章闡述的是應該如何貫徹正道。所謂正道,就是用“作為人,何謂正確”進行判斷后得出的結論。一方面,這是符合宇宙利他意志的道路,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持續的良性發展;但另一方面,貫徹正道也意味著需要克服由自我和他人過度的本能與欲望所帶來的阻力,意味著要克服重重困難。這個時候,如果能用發自心靈深處的真我進行判斷,就意味著借助了宇宙的力量,這能幫助我們克服困難,走向成功和幸福。
第五章闡述的是成為合格的領導者的關鍵在于“心根”,就是擁有一顆符合宇宙意志的美好心靈,同時介紹了如何培育這樣的一顆心。
稻盛和夫老先生把自己一生經營的理念,都整合在這本《心。》中了。這個句號再告訴世人,他此刻心中圓滿了。
東方人講經營,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大師和人們講的一定是哲學與人生態度。“經營”二字,本是“籌劃營謀”的意思,想了一輩子,得來都是悟性。
西方管理大師不同,他們更多的講方法,就像Business一詞,詞根Busy,忙忙碌碌干活,干了大半生,留下的都是技巧。
商業上,東方人修內功,西方人修外功。學經營哲學,一時一刻多半是感覺不出效用。
如果一位企業家問稻盛和夫,“我的企業經營遇到了困難,怎么辦?”稻盛和夫會回答他“敬天愛人”。要是再追問“具體要怎么敬天愛人?”,我想稻盛和夫可能就回答不了。這得企業家自己去悟。要是改問西方的管理大師,那肯定是一頓裁員增效、創新重組的操作,見效快但不治本。
并不是西方管理更講實干,稻盛和夫也是一位實干家,京瓷一路走來的健康成長,日航危機之下的轉危為安,都是這份有良心的管理哲學的成果。
立場上我支持東方經營哲學,我認為經營就是一件漫長到跨越過一生的事,經營企業、經營人生、影響更多的企業家,為大眾帶來一些更好的商業,而不僅僅是資本游戲。
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古人追求一種“內圣外王”的境界,在心境上追求大義,在外在上不拘于小節。修圣人之心,但不迂腐,行王者之道,但不殘酷。稻盛和夫也在追求這種境界。
1 著手微觀處:六項精進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要謙虛,不要驕傲。
要每天反省。
活著,就要感謝。
積善行,思利他。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2 觀念構建:3項心靈觀念
構建人生觀:心懷感恩,追求美好
構建價值觀:心性良善,知足利他
構建發展觀:心若磐石,信念堅毅
3 知行合一:貫徹正道,培養心根
把培養心性作為一生的修煉,將做人的正道作為經營的原點,不畏得失,不怕逆境,始終堅守。
2020年,稻盛和夫88歲了,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他似乎還有話沒說完,于是有了這本《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
咋一看,這是一碗濃濃的“心靈雞湯”,說到雞湯我們大部分人都很反感,但這碗雞湯卻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不是說他的味道有多特別多新鮮,僅僅是因為熬這碗湯的人,是日本商業神壇上的精神教父一一稻盛和夫。
他27歲開始創業,一生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并在78歲高齡受首相之托,臨危受命出任日航CEO,彼時的日航負債1.5萬億日元,頻臨破產,稻盛和夫接盤后僅用一年就將其扭虧為盈,盈利1800億,創造了又一個商業神話。
稻盛和夫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他的出書量在20本以上,多是談自己的經商哲學,其中《活法》《干法》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心》則是他的收官之作,是他最后的人生復盤
如書名所寫,全書就是在談“心”。核心觀點就是,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言為心聲、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萬事因果,始于心,終于心。
心在哪里?心為何物?
心,是心臟?是大腦產生的意識?是全身上下的細胞?是,也不是。
稻盛和夫說,心的本質是真善美。有了這顆心,無所畏懼,無所不成。
《心》連“心”,一家親?
不知道是大道相通,還是說稻盛和夫確實受了中華文化的影響,他的整個哲學思想基本就是儒釋道和王陽明心學的大融合。
比如,他的核心觀點“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這就是王陽明的“心本體論”,你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你腦子里的全部,就構成了你的全部世界;毛澤東也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比如,他說“心的本質是真善美”,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心是對善惡的基本判斷。
比如,他說你要成就自己,就得懷“利他之心”,做“利他之事”,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為其私,故能成其私”。
生而為人,何為正確?一切還得從“心”入手。人生的目的就是磨煉心性,為他人盡力。
該有何心?
核心之心:生而為人的良心,利他之心。其余:感謝之心,謙虛之心,決不放棄的堅韌之心,堅信夢想必能實現的光明之心,遵循事理的正道之心等等。
良心:心的本質是良心,良心的本質是真善美,擁有一顆純凈美好的心靈,是幸福的關鍵所在。
利他之心:以美好的利他之心為社會、為世人傾注力量時,我們的人性就能得到磨煉,幸福感和充實感就會降臨,我們的人生就有了更深的意義和更大的價值。
感謝之心:遇到逆境時,不要悲嘆,不要怨恨,不要總是憤憤不平,要對災難、苦難和不幸說“謝謝”。用積極的態度接受一切,并加以感謝,抱著樂觀的心態不斷向前。
謙虛之心:事情進展稍顯順利,加上周圍人的吹捧,內心就會動搖,人就漸漸飄起來,人一旦飄起來,脫離地面,就容易摔得很慘。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滿招損謙受益。
如何保持謙虛之心呢?不要把取得的成就歸功于自己,要感謝上蒼的眷顧,感謝和自己一起努力的伙伴,感謝在背后支持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心存感恩,不居功自傲,常懷謙虛之心。
堅韌之心:滴水穿石,對于巨大且堅硬的巖石來說,一滴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只要水滴無休無止,最終也能洞穿巖石。帶著如此堅強的意志持續努力,不管做什么事業,都一定能“殺出一條血路”。
希望之心:有些人因看見而相信,有些人因相信而看見。堅信夢想可以實現,這也是前進路上的不竭動力。
正道之心:不管面對何種局面,不以自己的“得與失”作為判斷基準,而是按照“是否正確”采取行動——也就是用“貫徹正道”的方式去突破困境。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磨練心性的過程,一切始于心,終于心。心之所懷,是你的模樣;心之所向,是你的成就。
最后總結:受益匪淺,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十分謙卑的,充滿善意的,友善待人的,無比熱衷于學習的,對事物充滿敬畏之心的,對生命充滿感激、感恩之心。
真正的成功不是個人功名利祿的成功,而是幫助他人,反饋社會,讓自己和別人變得更好。作者所說的“利他”,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思想,把這個想法表達并系統的闡述。
工作的結果=思維模式+熱情+能力
作者的心學,作者的工作態度,對待事物的感恩的心等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實踐,值得我們去尊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