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在倫理學上,亞里士多德是個“幸福主義”者,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生命的目的。人區別于動物的獨特性就是理性(reason),當理性指導行為時,便產生了德性,德性是幸福的本質。在亞里士多德這里,幸福和德性是統一的。不過,翻翻西方倫理思想史,幸福和德性并不統一,西方倫理思想史上有兩大思潮,一個是幸福論,一個是德性論,前者是自然主義,后者是理智主義。比方說在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努那里,幸福就是快樂,是“肉體的無痛苦,靈魂的無紛擾”;而斯多亞學派卻反對快樂主義,他們堅持欲望須服從理性,繼而純化靈魂,主張清心寡欲,禁欲主義。在宅男康德那里幸福與德性也是分裂的,有德性的人不一定幸福,那些幸福的人不見得都是有德性的,這類似于我們的“好人沒好報,惡人活千年”,德性在康德那里很無力地淪為了抽象的法則,道德主體的善良意志。很快,邊沁的功利主義道德就把康德的絕對主義道德打得落花流水。
體會:
禁欲,人無法無節制的揮霍。正因不能隨心所欲,所以重新省事當下。修行是一門藝術。"人生是一場蹉跎,愿你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