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帶小松到早教中心談業務,她在外間和兩個投緣的小朋友一起滑滑梯,玩得很開心;我在里間和校長聊得投機,也很愉快。忽然,我聽見有一個高出其他分貝的聲音在喊:“我是松松,我是松松~~”好像快哭了,我跑出去一瞧,她眼淚汪汪地沖著兩個小姐姐在重復著說自己的名字,很委屈的樣子。
旁邊的老師見我出來,趕忙解釋說,之前的小朋友都走了,這兩個小姐姐是剛才一起進來的,松松想和她們玩兒,她們說不認識松松,所以不和她玩兒,所以松松就一直跟她們喊自己的名字(松松意思是我告訴你們名字了,你們就認識我了唄)。松松聽老師說完就感覺更委屈了,朝著小姐姐喊道:“我再也不要和你們玩兒了?!比缓髠牡乜蘖似饋?,顯然,想要渴望友情的小心靈受到了一點小挫折。我想安慰她,她有愈演愈烈的樣子,于是老師給我使了個眼色,我繼續進里間交談。
等到中午出來,外面就只剩她和那位老師了??此粋€人滑滑梯百無聊賴的樣子,我就問道,是不是該回家了呀?她沒有想離開的樣子,旁邊的校長和她搭訕道:“我們都要下班了,你還不回家嗎?”話音一落,小家伙兒立即撇嘴要哭了,我知道如果我繼續說任何話,她的“Terrible尖叫”就一觸即發了。
可是,不了解的人不知道呀。于是,校長說了句什么以后,她的“Terrible尖叫”拉響了,校長扭頭回了辦公室。我當時感覺十分難堪,因為幾分鐘前,我還和校長在說什么如何“不嬌縱、不懲罰”的養育孩子,這會兒,我的“小跟班”就在后面扯著我的后腿兒了,讓我不知該把面子往哪兒兜了(難道,正面管教講師的孩子不是應該“乖如巧虎、動若脫兔”么?)
但是,那一剎那的難堪沒有蓋過我關切孩子的心情,我知道,之前想找小朋友玩不太順利的她,本來心里就不好受呢。這個時候,她其實需要靜一靜。于是,我什么也沒說,她跟著我一起去換鞋,過程中還一直在委屈地哭,嘟囔著:“我就再玩一次”。我使出“有限選擇”的小伎倆說:“可以呀,我們可以商量嘛,你想玩一分鐘還是兩分鐘?!彼龥]理我,我們就出了門,直到我為她擤鼻涕,然后把她抱在懷里,她終于回到了軟綿綿的“小白兔”的樣子。
說起小松的“Terrible尖叫史”起始于去年冬天,就是在那個入園失敗,無奈下由爺爺看管陪伴的日子里,她開始反感被大人們簇擁,反感大人圍著她笑,更反感因為她的情緒引起大人們的更多關注,她無法排解和表達自己當時的情緒,也無法平靜下來去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于是就只能用“尖叫”來顯示自己的反抗~~開始,我和她爸爸會去極力安慰,爺爺會更加溺愛的哄勸,如果在外面,旁觀者會笑著插言,然而,這些方式往往會招來更激烈的情緒反應。
媽媽對此,心疼又懊惱,這是我生養孩子后遇到的最大挑戰。傳說中的Terrible Two在小松身上絲毫沒有強烈的表現,她在入園前在我心里宛如一個完美的天使寶寶,但是入園焦慮,直到Terrible Three以這種“尖叫”的強烈方式展現出來,確實讓我有點招架不住。
我的心情十分復雜,有心疼、有內疚,是因為當時我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她,只能把她送園或者交給爺爺,我知道她以這種“尖叫”的表達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無助和對“爺爺”不顧及孩子感受的溺愛的反抗;同時,我也懊惱和難堪,是因為,我作為媽媽,自覺已經做到了盡力而為,我不知道為什么努力之后,孩子還會有這樣的表現?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尖叫”,會讓我驚慌到不知所措,面對旁人訝然的眼光,表面泰然,心里卻翻江倒海。
于是,今年春天走入了正面管教家長課堂,自己也翻看了不少育兒書籍。終于在“Terrible尖叫”這件事上,我在理念和方法上都能做到“有法可依”的去面對和處理了:
孩子感覺好,才能做的好
——在“大腦蓋子”掀開的那一刻,大人都不能做到從容自若,我們又何以來要求孩子呢?對尖叫的小松而言,我們當時說什么,做什么,都不如讓她自己靜一靜,更好用。
“先連接再糾正”——
處理完情緒,我們才有可能和孩子達成connection,這兩步是糾正孩子行為的前提。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關注解決問題
遇到了困難和孩子帶來的挑戰,我們先引導孩子去關注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解決,而不是先讓孩子受到懲罰。
我還多了很多PD工具去具體操作和實施:
我給小松買了小帳篷,作為冷靜角,希望她能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學會“積極暫停”;
我嘗試用“共情”的方法,猜測并說出她生氣或者委屈時的感受;
我嘗試教會小松“誠實地表達情緒”,告訴她用嘴巴說出你的感受和希望,媽媽會更明白你的意思;小家伙還學會了用畫畫來表達。
我們一起用“頭腦風暴”制作了“憤怒選擇輪”,以至于她不生氣的時候,還告訴我她生氣了,就想把弄一下選擇輪上面有意思的“小節目”。
總之,我看見,有了好的引導,小松表達情緒和感受的能力在提高,尖叫的次數越來越少,而且尖叫之后,她會和我說出自己剛才尖叫時的原因和感受,并且還會和我道歉。這些都讓我感到很欣慰。其實,我們學習某個養育方式,不是為了自己永遠不犯錯,也不是為了讓孩子永遠不帶來挑戰,而是我們都能在學習的路上,做得越來越好,我們都一直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