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項羽本紀》
? 對于鴻門宴一事,很多人都認為項羽優柔寡斷、痛失良機,以致后日之敗。更有甚者指責項羽偏信親戚項伯、不聽范增勸告,最后終致滅亡。但近來重讀《史記·項羽本紀》,我發現文中項羽始終是一個主見極強的人,像這樣的人,為何會在鴻門宴上顯得如此優柔寡斷呢?因此,我覺得在鴻門宴上項羽對待劉邦的態度頗為可疑。
? 那么我們將從以下兩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一、項羽性格:主見極強,但仍能接受勸告
?二、鴻門宴之得失:項羽之意,豈在沛公耶?
項羽性格:主見極強,但仍能接受勸告
1、主見極強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項羽本紀》
? 項羽富有主見的性格自小便有顯現。當項梁在教授他寫字、劍法之時,年少的項羽并不肯用心去學。在叔父的怒火面前,項羽胸有成竹,提出了自己主張:學習兵法(萬人敵)。這般明確的目標,又豈是一般優柔寡斷之人所能提出的?
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本紀》
? 這段文字常常被當做是批評項羽做事浮躁、兵法不精的依據。但在我看來,目的極強,主動提出學習兵法,同時在吳中“才氣過人”的項羽,又怎么會是那種人呢?馬謖熟讀兵書,終有街亭之敗;趙括精熟兵法,卻是紙上談兵。但看項羽一生,戰勝極多,又怎會是不通兵法之輩呢?于情不妥。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三國志》
? 因此,我覺得這里項羽應該是采用了與諸葛亮相似的“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讀書拋去枝末,剩下的便是主干與精華。這樣,事半功倍,較之死讀書之人,項羽之法豈不精哉?
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于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項羽本紀》
? 大家看看項羽在巨鹿之戰前的這番軍事分析,又豈是不通軍事的莽夫能夠說出?對比號稱熟讀兵書,指揮作戰卻不知軍心、不通大義、不理后勤的主將宋義,項羽可謂是擅兵之人了。而且,他還對自己的戰略充滿信心,面對宋義的反駁沒有動搖,身為偏將甚至手刃主將宋義來求得自己作戰方略的履行,這樣的自信的人,怎么可能優柔寡斷呢?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項羽本紀》
2.能夠接受勸告
? 雖然我們都知道項羽剛愎自用,常常是目中無人,但他并非是無法接受勸告。項羽并不傻,作為一個時代最優秀的人物之一,若他真是如此剛愎自用、不聽勸告,那又怎能成為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呢?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西漢)陳平
? 作為項羽老對手劉邦的手下,陳平對項羽評價應該算是可信的了。可見,項羽恭敬愛人,是懂得接納人才之輩。同時,這般容易接近、恭敬愛人的項羽,應該也是常常接受他人勸告的。如若不然,那些士子早說項羽“暴躁難近”了。
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表椡跞黄溲?,乃赦外黃當坑者。 ?——《項羽本紀》
? 看,這便是項羽接受勸告的一個實例。類似的例子在《項羽本紀》中還有存在,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 總之,項羽是一個很有主見、自信并且能聽取手下建議的人。這樣的人,為何在鴻門宴中罕見地顯示出了了優柔寡斷?別急,看我下面為你一一道來。
鴻門宴:項羽之意,豈在沛公耶?
? 很多人都知道,項羽和劉邦在出師前在諸侯前立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秦地之王。但是,當項羽在與秦軍主力交戰之時,劉邦卻一路輕輕松松,長驅直入。當項羽到達函谷關時,他驚訝地發現劉邦的士兵竟把他攔在了關門之外。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俄椨鸨炯o》
? 項羽“大怒”,并且打下了函谷關,大軍浩浩蕩蕩,眼看就要和劉邦打起來了。照理說項羽作為一個主見極強的人,在遭受劉邦軍隊的無禮對待之后,并且還有亞父范增的勸告,若是想擊殺劉邦,早該立刻下手了。可他在鴻門宴上卻并沒有擊殺劉邦,這和他平時的性格并不相符。除非,他的心中并沒有除掉劉邦的念頭。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項羽本紀》
? 在兩軍對壘,情勢緊張,隨時可能爆發沖突之時,一個神奇的人物出現了——項伯。他在深夜之中,主動跑到劉邦的陣營,找了個借口告訴劉邦等人項羽即將進攻的消息,然后又和劉邦交好,主動提出舉辦鴻門宴,然后又跑回項羽陣營,告訴項羽自己在半夜去過劉邦的軍營了,還要求項羽善待劉邦。就算是一般人,也早就察覺到其中的貓膩了,更何況“才氣過人”的項羽呢?更為可疑的是,項羽竟然答應了這件事。沒錯,他答應了,一點懷疑都沒有。
? 我認為,項羽本就不想誅殺劉邦,鴻門宴只是他緩和和劉邦關系的一個局。仔細想想,項伯論血緣是項羽的叔父,論地位是項羽的親信,劉邦能給他的,項羽難道不能給他?即使張良有救命之恩,但古人對忠君和私情分的是很清楚的,他沒必要這樣積極地幫助劉邦。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項伯是項羽派遣的使者,這一切實際上都是項羽私下的布局。不信?看看最后項羽通過這些手段獲得了多少成效吧。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 ?——《高祖本紀》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 在鴻門宴時,劉邦的軍隊是十萬人;到進入巴蜀之時,劉邦的軍隊是項羽給予的三萬人,說明項羽奪得了劉邦的兵權。按照約定,劉邦應該獲得秦國關中(注意是秦國)所有的土地,然而最后只獲得了巴蜀這塊偏遠之地,并且還在關中分封其他諸侯王防備劉邦,說明項羽擠壓了劉邦的發展空間。同時,項羽還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劉邦占領的關中地區,掠奪了大量財富。并且,項羽還獲得了劉邦在表面上的臣服,短期內消除了戰爭發生的可能。而劉邦損失巨大,根本沒有撈到什么好處,我們又怎能認為鴻門宴是劉邦的政治勝利呢?
? 當然,項羽不殺劉邦,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殺劉邦沒有必要
? 首先,劉邦并不是世家出身,是平民子弟。那時候世家影響力有多大呢?看看下面引文就知道了:
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于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項羽本紀》
? 看看,有世家的名頭,不用上門就有一大堆人投奔。劉邦不是世家子弟,影響力首先就不足。當然,還有一個主觀因素,劉邦不是世家子弟,項羽根本就沒把他放在眼里。
? 其次,劉邦生活習慣、性格因素使人輕視。請看: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項羽本紀》
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 ?——《高祖本紀》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 ?——(西漢)高起、王陵
乃求見說沛公。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 ?——《高祖本紀》
? 這里不展開講。貪財、貪色、輕視人才,這樣的劉邦,自視甚高的項羽又怎會放在眼里呢?
? 最后,劉邦當時與各個諸侯的關系并不友善,實力也不強勁,不足慮。請看:
懷王諸老將皆曰:“……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br>
? 看起來人緣很好的樣子,到實際上,當時諸侯認為向西進軍直入秦朝腹地,會與秦軍主力交戰,遭受巨大損失,都不愿意去,于是故意推薦劉邦。結果……就白白便宜了劉邦。
2.殺劉邦不值得
? 簡單來說,就是殺劉邦損失太大,不值得動手。首先,要知道雖然劉邦和各個諸侯關系不佳,但項羽和各個諸侯關系也好不到哪去。因為諸侯臣服于項羽都不是真心實意的,而是被項羽強大的軍事實力所威懾的。這樣的臣服極其不穩定,隨時都有背叛的危險。而且當時項羽尊奉義帝(相當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至少名義上是站在大義這一邊的。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 ——《項羽本紀》
? 還記得那個約定嗎?先入關者為王,而劉邦先入關。如今妄殺本應為王之人,恐諸侯不服,競相叛亂。到時,可謂是得不償失。
? 然而歷史就是歷史,縱使計略再如何高超,也無法挽回自己頹敗的結局。昔有孔明星隕五丈原,亦有天祥詩嘆零丁洋。當項羽在烏江自刎之時,望江水滾滾,浮云浩蕩,是否會想起鴻門宴的那場劍舞,燈火之前,自己正在面對劉邦驚懼的表情洋洋自得。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題烏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