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阿德勒#萬維剛#選擇#故事
阿德勒的逆襲
知道自己可以“選擇”是一個很重要思想,這也是通往強人之路的必要條件。
以前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很多人(包括我)就在性格上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試圖扭轉(zhuǎn)自己的性格,進而改變命運。可是,弗洛伊德的卻說,一個人的性格,在你五六歲的時候就基本形成了,想要改變是非常難的。
現(xiàn)在我們知道,弗洛伊德的觀點有問題。阿德勒就明確指出,弗洛伊德就是在胡說八道,他就堅定地認為,你的生活模式,你的命運,完全來自與“選擇”,你自己的選擇。這與其他人、與小時候發(fā)生過什么都無關(guān)系。
阿德勒用自己親身經(jīng)歷,就是一個鐵證:
阿德勒的童年就非常慘,從小體弱多病,差一點因為肺炎死掉,還得過佝僂病,所以個子很矮,運動能力也差。就連運氣也不太好,還出過兩次車禍,成績也不行,班上倒數(shù),所以整個人就很自卑。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底子差、又自卑的小阿德勒,最后實現(xiàn)了逆襲。他努力學習,從班上倒數(shù)變成了尖子生。因為小時候總生病嘛,所以他就想當醫(yī)生,最后考上了維也納大學的醫(yī)學博士,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更不得了的是,他還受到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心理學家的賞識,跟著他學習了整整9年,成了一代心理學大師,最終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的心理學流派。
關(guān)系思維帶了的多樣性
在《自我發(fā)展心理學》里,陳海賢提了一個思維模式,叫“關(guān)系思維”,意思就是說,沒有完全獨立的個體,我們都活在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里,不同的關(guān)系決定了不同的自我。這就把我們從固定的性格中拉到了關(guān)系的世界里。
比如一個暴躁易怒的媽媽,正在罵自己的女兒,“你怎么又在玩手機?你的作業(yè)都寫好了嗎?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在這個關(guān)系里,她就是有個暴躁易怒的媽媽。
這個時候,來了一個電話,媽媽一看是女兒小學老師打來的,她會立刻滿臉笑容地說“是老師啊……孩子在學校讓您多費心了……”,在這個關(guān)系里,這位媽媽就瞬間的變熱情有禮。
關(guān)系思維,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多元,與其自責自己的性格不好,不如想想是不是關(guān)系出了問題。
派克的故事
然而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不同個性的背后,其實是一個選擇。很多人說我沒有選擇,孩子不好好學習,我真的很生氣,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再回到那個生氣的媽媽身上,她真的控制不住她自己嗎?我們看到,當她接到老師電話的時候,她的轉(zhuǎn)變可是在一瞬間就完成了。在阿德勒看來,發(fā)怒是她主動的選擇,她是在通過發(fā)怒來控制孩子,進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派克,在書中就講了一個他自己的例子:
在他年輕的時候,他把工作拍得非常滿,一般下班都是4點半,他卻要接診到晚上八九點。回到家,老婆抱怨他回家晚,他自己也很委屈,工作已經(jīng)很累,回到家還要遭埋怨。
有一天,他就去找主任醫(yī)生商量,問能不能安排他幾周不接受來訪。
主任醫(yī)生同情地說:“哦,我看你遇到了麻煩”
派克:“謝謝您,那您認為我該怎么辦?”
主任醫(yī)生有重復了一遍,說:“我不告訴你了嗎?你現(xiàn)在有麻煩了”
派科急了:“是啊,我是有麻煩了,所以才來找您啊,您認為我該怎么辦呢?”
最后,主任也無奈,又強調(diào)說:“我同意你的話。你現(xiàn)在確實有麻煩了,你的麻煩跟時間有關(guān)。是你自己的時間,不是我的時間,所以不是我的事。”
……
在三個月后,派克突然意識到,主任說得沒有錯。我的時間是我的責任,如何安排時間應該由我自己來負責。花更多的時間接待來訪者,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
派克本是想把責任對到主任身上,工作累成狗,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都是因為工作的無奈,事實上,花更多的時間來接待,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如果阿德勒在的話,會說“你之所以選擇累成狗,是為了某個目的”。至于這個目的是什么?我們可以想想看。
選擇需要勇氣
意識到自己可以主動選擇這個思想,是通往強人之路的必要條件。
其實,盡管知道自己可以選擇,能選擇。但我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選擇”把問題歸結(jié)到不幸和性格的缺陷上,甚至還會抱怨這些不幸和缺陷。選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是改變生活方式是由風險的,這可是早已習慣的,我們“需要”不幸和缺陷。
這就是強者和弱者的區(qū)別:弱者沒有勇氣改變,強者敢于改變。
岸見一郎說,阿德勒心理學是關(guān)于勇氣的心理學。當然,勇氣也不是拍著胸脯說“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完事了,還需要做一些其它的功課,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