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我就想寫杜牧。想起他,我就會想起崔健的《假行僧》。
我要從南走到北,我還要從白走到黑
我要人們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誰!
崔健頗具杰克·凱魯亞克氣質,他的每一首歌,都帶有在路上的意味。《假行僧》的字里行間,寫著“我還年輕,我還要上路”的宣言。這個“上路”,并非現代人常說的“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它不是解脫,而是沉迷;不是享受,而是修行。
杜牧一生,去過很多地方。一開始,確實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杜牧考中進士,時年二十六歲。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杜牧不能免俗,某日隨眾人來到當時著名的賞花景點曲江,路上遇到一位托缽乞討的老僧。攀談之下,老僧竟是位雅人,歌辭詩賦,無所不通。當老僧問及杜牧尊姓大名,杜牧不禁扭捏起來。原來他,二十三歲便寫《阿房宮賦》,名滿天下;現在又中了進士,長安城無人不知。“老和尚知道我是誰的話,想必會很緊張吧!”杜牧這樣想著,把自己的名字告訴了老僧。
沒想到,老僧只是“哦”了一聲,便再無下文。很顯然,“杜牧”二字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杜牧郁悶之余,揮筆寫下這樣一首詩:
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
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味長
長安杜家,宦海名門。杜牧的曾祖杜希望,乃是唐玄宗時期名臣;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到了杜牧這一代,官是做得不如先祖大了,但是以杜牧的名聲,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無奈老僧有眼不識泰山,冷落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官二代,真是令人嗟嘆:佛門子弟,目空一切啊!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四月,杜牧從江西團練府巡官任上來到楊州,擔任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秘書。
此時的杜牧,已經在官場上浸淫了五年,表面上循規蹈矩,內心卻依然狂放不羈。湊巧楊州又是個繁華城市,花花世界。這位一把手身邊的紅人,白天辦公,晚上便溜出去瞎逛。說來兒童不宜,所謂瞎逛,其實就是逛窯子。原來杜牧唯恐別人不認識自己,到了這里卻又生怕人家認出自己,所以每次都是青衣小帽,獨自去偷歡。老鴇問起公子尊稱,只說姓杜;姑娘們混熟了,纏著他問名字,便說名甫字子美,總之沒個正經。
興許是保密工作做得好,杜牧在楊州胡天胡帝混了兩年,也沒捅出任何漏子。到了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朝廷居然下了一紙調令,要他回京擔任監察百官的御史!
臨行時候,牛僧孺設宴為杜牧餞行,對他說道:“你能力超群,辦事得力,大家有目共睹。有句話你可能不愛聽,但我必須提醒你:不要經常熬夜,對身體不好。”
杜牧不以為然地回答:“我會注意的,這點小事,不勞大人操心。”
牛僧孺便笑笑,命人端出一個小匣子,囑咐他回去再打開看。杜牧回到住處,打開匣子一看,不禁淚流滿面。
原來,牛僧孺知道杜牧喜歡出去玩,擔心他在外面遇到危險,偷偷派一隊士兵,穿上便服暗中保護他。這個匣子里裝的,全是士兵回來的密報,上面寫著:“某夜,杜書記在某家喝酒,無恙。”或是“某夜,杜書憩于某家,無恙。”兩年下來,足有三四百份之多。牛僧孺的愛才之心和綣繾之情,由此可見一斑。后來,杜牧回憶起在楊州的生活,感慨萬千,寫下一首著名的遣懷之詩: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楊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很多年前,當我上大學的時候讀到這首詩,忍不住罵了一句:狗日的,你這也叫落魄!隨后耳中出現這樣的旋律:
要愛上我你就別怕后悔, 因為一天我要遠走高飛
我不想留在一個地方, 也不愿有人跟隨
楊州青樓的姑娘,沒有一個能夠拴住杜牧的心,也沒有一個真正知道他是誰。杜牧就這樣揮揮衣袖,從楊州飛到長安,又從長安飛到了洛陽。
某日,洛陽有位姓李的大官在家里大擺宴席,招待賓客。因為杜牧的身份特殊,不敢請他赴宴。杜牧聽說李家的歌妓色藝雙全,為洛陽第一,便厚著臉皮托人去告訴李某,說他想來。李某不得已,只好派人去請他。杜牧去了之后,大開眼界。當時宴會已經開始,侍酒的歌舞女郎多達上百人,個個國色天香,技藝精熟,堪比天上人間。三杯酒下肚,杜牧便問李某:“聽說有位紫云姑娘,不知是哪位?”
李某指給他看。杜牧看了半晌,大聲贊嘆道:“真是名不虛傳!我說老李啊,這么好的姑娘,你應該送給我才對啊!”
此言一出,滿堂皆笑。誰都沒有想到這位著名的才子、又是監察御史會說出這樣的話。身為主人的李某,也只能低著頭,笑而不語。杜牧自覺失態,自罰三杯,借著酒興寫下一首詩:
華堂今日綺宴開,誰喚分司御史來?
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
詩寫得很直白:華麗的廳堂上正舉行盛大宴會,是誰不識時務把我這個御史請來了,忽發狂言嚇壞了滿座賓客,連兩邊的粉紅女郎都一起回頭驚奇地看著我。
無禮,真是無禮。可是,誰叫他是杜牧呢?在唐朝,一個能寫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等詩句的人,就算無禮,也會被人原諒吧!
本文為原創首發,圖片取自網絡。如須轉載,請注明:作者龍鎮;來源:八歷史微信公眾號(ba-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