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設計理念:
青年期是個體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個體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過渡期。大學生正處于這一個體生命的黃金階段,并且開始慢慢走向社會,人際交往范圍擴大,人際交往的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而在人際交往中溝通是一個重要不可忽視的要素。網上報道的一些關于大學生的駭人聽聞的事件,都映射出溝通不良或者暴力溝通的問題。
美麗心靈對話希望用最簡單形象、最貼近生活的的方法,使學生意識到平時人際溝通中不恰當甚至傷害了別人的溝通方式,促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別人情感的覺察,從而主動學習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與人交流,促進身心和諧發展,促進人格健全發展。
二、教學目的:
1.認知目標:認識到平時溝通中的不當之處,以及這種溝通帶來的傷害,理解非暴力溝通的方式。
2.能力目標:會區分暴力溝通與非暴力溝通,并學會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身邊的人交流。
3.情感目標:學會感受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和需要,使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愉快友好相處,與自己和諧相處。
三、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能夠區分暴力溝通與非暴力溝通,學會非暴力溝通的步驟,并掌握非暴力溝通。
四、教學形式:
講授、模擬情境、游戲、關注、回饋
五、教學時間:
20分鐘。
六、教學年級:
大三一班。
七、準備材料:
多媒體課件,小禮物。
八、教學內容與步驟:
教學步驟
教學內容與過程
設計意圖
1.導入(2分鐘)
教師:一個暴力溝通的開場。
教師關注:詢問同學們的感受。
教師: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心理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以一個暴力溝通的開場引起學生不舒適的感覺,欲揚先抑,以便后面引出非暴力溝通。前后形成對比,會激發學生學習非暴力溝通的興趣。
2.講解非暴力溝通(5分鐘)
播放課件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1)觀察發生的事情。清楚地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是判斷或評估。(2)表達感受。對于觀察到的結果,你的感受是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或其它,都應誠實地說出來,但注意不能把感受與想法混為一談,例如使用“我覺得”句式時就是在表達想法而不是感受。(3)說出是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比如所有人共通的需要(如食物、信任、理解等)是否得到滿足。(4)提出具體明確的請求(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注意是請求而非要求。
用ppt直觀展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通過講解讓學生初步了解非暴力溝通,知道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3區分暴力溝通與非暴力溝通(5分鐘)
1.區分暴力與非力溝通主要是區分感受和評判
觀察:是指我們直接看到的、聽到、聞到、嘗到、觸到的(如:今天我沒有看到他來上課)
評判:是指觀察所觸發的想法和解讀(如:他不是個好學生)
2.練習(向學生提問):給出一些句子或詞語,讓學生判斷所給句子或詞語是屬于感受還是評判,如果是評判需要怎么修改成表達感受的語句。
3.要點:①我們的目標是把注意力放在事實上發生了什么,像錄像機那樣,具體描述發生的事情,明確而中立。
②陳述感受的語句不能夠出現“比較”
③負面的情緒是一種保護的標簽。
④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可以適度。
向學生提問,增加師生互動,活躍氣氛。使學生最終能夠區分感受與評判。
4.游戲(6分鐘)
1.請兩名男同學上臺比賽扳手腕。
2.教師講規則:在30秒內,誰將對方手腕扳倒在桌上1次可得一份禮物,以此類推,2次可得兩份禮物。
3.引發思考:是不是游戲只有輸或者贏呢?非暴力溝通讓我們看到彼此的需要,每個人的需要都是要贏,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雙贏呢?兩個人配合一下,一人使勁的時候另一人放水,然后交換一下一人放水一人使勁,這樣雙方都有輸有贏,也就是雙贏,都可以得到禮物。
4、讓學生分享:雙贏練習的感受。①不是只有你贏我輸的結局,還有雙贏的結局。②看到彼此的需要,我們能夠實現雙贏。
以游戲的形式,使學生能參與到課堂當中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以游戲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非暴力溝通中要求看到彼此的需要有更切身的體會。認識到非暴力溝通是一種雙贏的溝通方式。
5.結束(2分鐘)
教師簡單總結一下,然后說:短短的二十分鐘,大家在課堂上只是了解了非暴力溝通的精華部分,如果想了解更多關于非暴力溝通的,可以看看馬歇爾盧森堡的這本書——《非暴力溝通》
促進學生課下的自主學習,從而對非暴力溝通有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