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課有個話題很好,我想分享一下,關于因材施教,關于智慧爸爸,關于家是講愛的地方……
? ? 小孩發脾氣出口傷人,父母咋辦?是直接懟回去還是容忍退讓?
? 李先生是沈陽一家醫院的醫生,有一個10歲的女兒。3月12日早晨,因為媽媽過問作業的事,女兒來了“起床氣”,對媽媽發了一通脾氣,并且說了很過分很傷人的話,父母忙于上班就沒顧得上和孩子理論。媽媽一整天情緒不好還偷偷哭過,晚上下班回來嗓子都啞了,自己關在屋子里發呆。女兒放學后回到家里感覺氣氛有點不對,但似乎“選擇性遺忘”早上發脾氣的事。“家里一下子陷入僵局,一頭是說是懂事但又不太明白的孩子,一頭是任勞任怨但又受氣的媽媽,破局者非爸莫屬了。如何化解母女間的矛盾是個學問,這可比給患者診斷治療要困難得多,醫生也斷不了家務事呀,但丈夫要呵護妻子的付出,父親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昨日,李先生說,“面對早晨和晚上的那個情況,其實我真想揍孩子一頓,但想了想還是忍住了。畢竟是10歲的孩子了,也是大孩子了,孩子不久就會迎來叛逆期,家長用武力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如果假裝事情沒發生過,大人刻意回避矛盾,讓這件事不了了之,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不但愛人的難過情緒化解不了,孩子也會覺得她所做的一切都想當然,以后就可以跟父母肆意妄為了。”李先生介紹,平時育兒的書也看了不少,但真正遇到教育難題時,書上的知識和技巧完全照搬也不一定適用。“我是頭一回當爹呀,教育孩子得摸索著來,結合我的特長和孩子的特點,我要自創一個方法來解決問題。我的特長就是喜歡寫文章,孩子的溝通閱讀能力也很強,所以我決定用文字來解決當時的困境,能來文的就別動武。”李先生在紙上寫出了15條媽媽為女兒做過的事情,然后來到女兒面前,讓女兒對上面的每一件事進行確認。“女兒起初不在乎,讓看就看,讓寫就寫,寫著寫著表情凝重了起來,再后來我能看出她在顫抖,眼里也有了淚花”。李先生說,女兒把15件事情回答完之后,他又在紙上的另一側寫道“那么,你為媽媽做過什么呢?”他對女兒說,如果她能寫出15件為媽媽做過的有意義的事,她以后可以隨意對待媽媽,發脾氣打人都行。“聽到這兒,閨女再也繃不住了,跑過去跟媽媽道歉,哭得跟淚人一般,緊緊抱著媽媽,我們三口人都落淚了。孩子和我們都要磨合,這就是家,一個無法講理的地方,一個需要講愛的地方”。
? ? 讓孩子在感動中理解,不同的孩子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孩子需要用強硬一點的手段,有的孩子需要說服教育,還有的孩子適合交流溝通。10歲孩子已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了,通過對15個問與答,讓孩子的情感升華,在感動中理解,通過講擺事實提高認知能力,結果是孩子認錯、父母欣慰。但有一點需要注意話語權的運用,在充分交流溝通之后可以提類似“你為父母做了什么”,如果上來就直接質問孩子這樣的問題,對孩子來說稍顯沉重。
? ? 無論父母采取哪種方法教育孩子,要注意后續引導,讓孩子在一個較長時間段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從而心悅誠服地接受,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 ? 小事不小,看清本質,對孩子問題不要直接縱身武林當莽父,根據孩子的心智和個性因才適教,通了情關才能達理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