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過一些經歷,那就是很多看似賺錢的行業,或者看似簡單的事情,當我們去做的時候,卻發現無論如何也賺不到錢,無論如何也簡單不起來。
例如開車停車這事,看別人開起來很簡單,別人也說很簡單,但真正自己來了,卻發現變道,停車尤其是堵車,位小的時候,就發現沒那么簡單了,總是害怕碰到別人的車,各種反復……但是看別人卻是一步到位,直到在知乎上看到高人說到車感的潛規則,通過看車窗前后視鏡怎么理解車的位置感,才豁然開朗。
是的,很多看似簡單的明現象,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潛規則在支撐。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簡單豐滿的明現象迷住那本來就很浮躁的焦慮心態,義無反顧的步入追逐現象的大霾坑中。
創業,有的人則是通過看到了明現象后面的本質,也就是運轉的潛規則,并充分理解自己駕馭本質的能力,才步入創業大潮中,但更多的人是看到現象就急不可耐的進入創業大潮中,前幾年的vr,大數據,今年的人工智能,很多創業,感覺自己稍微沾點邊,就步入現象風口的大潮中。
尤其是很多沒有多少準備,更甚沒有多少工作經驗(避坑能力)的人,只是通過簡單想法就想當然的認為這是自己的機會,這是一個大大的坑。
但凡我們看到簡單容易的事情,我們不能只是看其光鮮外表,更應該去洞察尋覓這背后的潛規則。一個牛逼的光鮮現象必然有一個更高維的底層潛規則。
周末一個人思考,個人理解創業不是追隨,是準備,是駕馭需求和滿足需求新方式的準備,是對需求的重新追問洞察,對滿足需求新方式的論證。
2016年,如果非要給出自己創業的一個關鍵詞,那就是:潛規則。
看到過太多的現象都是明現象,病毒傳播,一夜引爆,各種思維,各種顛覆,但凡這些明現象都是潛規則鼓搗出來的,我們學現象是學不來的。必須要找到形成明現象的潛規則加以參考。
就如同摩拜看似是自行車品質驅動的業務,但其實是數據驅動(用戶隨時有車騎)的業務一樣,霧霾看似是污染,但預測準確的本質卻是風,有風就沒霧霾,沒風就爆表的現象一樣,每一個明現象都有更獨特的潛規則。
我自己從事做的業務,也是如此,從技術,資源,連接的明現象一直探究……最后找到了潛規則的源頭:內部有人。
這是多么痛的領悟,曾經技術為王,效率驅動的口號,通過大量的踐行,踏坑后,才發現,最底層的潛規則根基卻是“內部有人”。
只有做到“內部有人”,才能做到正確的用戶需求,關鍵指標的合理定義,以及資源的正確獲取,“內部有人”才是更深維度的潛規則,只有在此基礎上加以技術,才能讓效率效果更好的表現出來,正確的理解事情,然后才是正確的做事情,
創業,就是希望通過自己和伙伴的能力,能夠針對同樣的需求,用自己的努力,用更高效的方式滿足需求的過程。
創業初期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一旦跟市場結合,會發現原來想的只是一個完美模型,很多變量由于自己的認知缺乏,沒有輸入到自己模型,所以自然在驗證自己的模型的過程中,必須通過趟大量的坑完成輸入,更多的人還沒淌完坑創業就失敗了。
這些坑其實不是新坑,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最痛的坑,就是認知潛規則的坑,明知有坑,卻不知坑在哪里的無奈,當付出很大的代價后才疼徹心扉的明白潛規則。
而潛規則最重要的學習方法,趟一遍絕對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我2016年最痛的那四個字“內部有人”就是如此,自己趟了一遍才會認識到自己之前的無知,但反思反省卻發現走過一遍未必是最快的認知潛規則的方式。
看自己的競爭對手,找行業內部人士交流,尋找行業合伙人……踐行學習方法有很多種,學會尋找投入資源更少,效率更好的方式去挖掘潛規則才是每個創業者要一直思考的問題,其實有很多坑完全是沒有必要趟過一遍才知道是坑。
價值追問千百遍,我待價值如初戀,回到價值定義,又豁然開朗:
價值=閉坑能力總和=好的下一跳=正確的潛規則=光鮮現象的底層運轉邏輯。
是的:
愛追問的人總是更容易接近事物真相,而吃瓜群眾只能基于現象湊熱鬧。
每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