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性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并且作者表示了這些主張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是種傳達知識的書籍或文章。
其包含兩種類型:實用性與理論性。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么,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理論性作品含:歷史、科學與哲學類的作品。
我讀這類文章的步驟是:帶著問題來閱讀文章。
1.文章分類,是論說性作品還是虛構類作品;
2.找出作者的論題與結論;
3.列出文章的大綱,作者是怎么論說他的文章的?
4.確定作者的目的(也就是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就是作者的結論是什么?與之前剛開始找的是否一致?)
5.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6.找出論題、結論與理由里面的不明確詞語,確定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
7.找出作者的價值觀假設或描述性假設;
8.判斷推理過程有沒有謬誤?證據的效力如何?有沒有替代原因?數據有沒有欺騙性?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還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強迫自己根據閱讀一個章節的文章后,用自己的話總結這個章節的主要內容。
9.總結作者在什么前提下得出這個結論?這個結論怎么應用?
10.我同意不同意作者的結論?若是同意,他的結論需要我注意的前提是什么?我怎么應用他的結論?他的結論與我現在的行業有沒有關系?還能拓展到什么方面應用?
以上是我讀書的一個步驟,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所提的問題來閱讀,并在文章的每個章節后,用自己的話來總結出主要內容(強迫自己來總結),然后反復體會這些內容。
以下內容是對上述步驟做的系統性解釋:
1.論題的定義及分類
A定義:
論題是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抑或爭議,它是后續所有討論的驅動力;
B分類:
描述性論題:是什么。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
規定性論題:應不應該。規定性論題是指對什么該不該做、什么是對還是錯、什么是好還是壞所提出的問題。
2.結論的定義及與論題的區別
A定義:
結論是作者或演說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B區別:
論題是在對什么事進行回應;結論是作者希望證明什么?或是和我交流的這個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3.價值觀假設與描述性假設的定義及尋找方法
A定義:
價值觀假設是針對規定性論證而言的,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沒有說出來的喜歡一種價值觀超過另一種價值觀偏向。
描述性假設是針對描述性論證而言的,就是沒有說出來的關于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怎么樣的一種看法。
B尋找價值觀假設的一些線索:
a檢查一下作者的背景,看看他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偏向;
b為什么作者用作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結果對他而言顯得那樣可取?
c尋找類似的社會辯論,看看同類的價值觀假設;
d使用反串方法,采取與作者相反的立場,看看哪些價值觀對這一相反立場顯得非常重要。
C尋找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
a不斷思考理由和結論之間的鴻溝(你怎么從這個理由得出這個結論?假設這些理由都成立,有沒有可能這個結論仍然是錯誤的呢?);
b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c把自己放到對立的反對立場(這些假設是什么?與之相反的立場就是作者的假設);
d意識到還有其他潛在的方法可以獲得理由中提到的種種好處,如果有多種途徑都可以獲得同樣的好處,那么連接理由和結論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獲得好處的最佳途徑是作者所提倡的那種途徑。
4.尋找推理中謬誤的步驟(也就是價值觀假設與描述性假設合不合理)?
A找出結論與理由;
B記住結論并思考你認為可能與其有關的理由,將你的理由與作者的理由相比較;
C如果以下有自己認為的理由,那就判斷理由否表明了某個特殊/具體的優點或不足,如果沒有自己認為的理由,就要當心(如作者認為應該做某件事,則應該有做這件事的好處或壞處);
D問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個人要相信什么才能從邏輯上支撐這個結論,他還得相信什么才能讓理由成立?”從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設;
E問一下自己:“這些假設有沒有道理?”如果是明顯錯誤的假設,那你就找出推理中的一個謬誤,這個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邊了;
F看看有沒有一些強烈訴諸你的情感的詞組可能干擾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沒有考慮到相關理由。
5.常見謬誤的種類:一旦作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就應該駁回其推理論證。
A對人不對事;
B使用滑坡推理方式;
C表現出尋找完美解決方案的趨勢;
D用模棱兩可的話隱瞞真相;
E不恰當的訴諸公眾意見;
F訴諸可疑權威;
G訴諸情感;
H攻擊稻草人;
I呈現虛假兩難情形;
J通過惡語中傷來解釋;
K將注意力從論題上轉移開;
L通過光環效應來讓讀者分神;
M循環論證
N介紹另一個話題來轉移注意力。
6.證據的效力如何?
A斷言的分類:
a描述性結論;
b用來證實描述性或規定性結論的理由;
c描述性假設。
B怎么證明斷言的可靠性?以下問題可以提問任何證據。
a你證明的是什么?
b證據在哪里?
c你確定它是真的嗎?
d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
e你為什么相信它?
f你能證明嗎?
C證據的定義及在兩種論證中的作用?
定義:證據就是持論者所告知的明確信息,用來證實或捍衛一個事實斷言的可靠性。
在規定性論證中,需要有證據證實屬于事實斷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論證中,需要有證據來直接證實一個描述性的結論。
7.證據的種類及針對該類證據提出什么問題?
A直覺及提問
a其直覺是其在多年研究的領域嗎?是,可能有點可能,不是,則幾率幾乎為零;
b直覺大都是無意識的,極大忽略了相關證據。
B個人經歷及提問
a有沒有犯以偏概全謬誤?
b我的經歷有代表性嗎?
c有沒有強有力的相反例子?
C典型案例及提問
a這個例子有沒有代表性?
b有沒有強有力的相反例子?
c這個例子被提及的方式中有沒有偏見存在?
D當事人證詞及提問
a提供證詞的人關注問題時有沒有選擇性的回避?、
b提供證詞的人的個人興趣?有沒有偏見?
c提供證詞的人有沒有省略其它信息?
d提供證詞的人的人為原因?
F專家意見及提問
a對于所談論的這個主題該專家所擁有的專長,訓練或特別知識到底有多少?
b這個主題是不是他潛心研究多年的成果?
c這個專家所處的地位是否有特別好的渠道來獲取相關事實?
d有沒有較好的理由讓人相信專家的意見相對而言不會受到歪曲?即在這個主題上有沒有專家的個人利益?
f這個專家是不是因經常做出可靠的斷言而名聲在外?
G個人觀察及提問
a個人觀察比專家意見要差;
b提問可與專家意見的提問相似。
H研究報告及提問
a報告的資料來源質量怎么樣?
b報告有沒有詳細說明這項報告的研究有什么特別之處?
c研究進行的時間離現在有多久,有沒有理由讓人相信研究結果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改變?
d這項研究結果有沒有被其他的研究重復過?
e持論者在選擇研究的時候是怎樣精細挑選的?比如,有沒有得出相反結論的相關研究被他忽略?研究人員是不是只選擇那些支持他的觀點的研究?
f有沒有強批判性思維的證據?及作者有沒有對自己的觀點強批判?
g有沒有理由讓人蓄意要歪曲這項研究?
h研究進行的客觀條件和研究者概括的情境到底有多少相似之處?
i根據研究樣本,我們概括的范圍到底有多大?
j研究人員所使用的調查報告、問卷調查、等級評定或其它測量結果有沒有偏見或歪曲的現象存在?
I類比及提問
a兩個作比較的事物相同和相異的方式;
b相似點和不同點之間的關聯;
c這樣的類比要么支持要么反駁從原類比中推斷出的結論,如果他們推翻了結論,那么它們就反應了一開始用類比進行推理所存在的問題。
8.有沒有替代原因(針對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以往或正在發生的事;科學研究的結果產生的結論)?
A定義:
替代原因一個言之成立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么特定的結果會發生。即某個結論的其它可能性原因。
B通常情況下,這些專家不會透漏出替代原因給你,因為他們不想讓你貶低他們那些斷言的確鑿無疑性,這樣批判性思維就需要自己去發掘。
C得到的教訓(大部分人經常這樣做):
a很多類型的事件都可以通過各種相互替代的原因加以解釋;
b專家可以檢查同一個證據而發現不同的原因對其加以解釋;
c大部分持論者只給你那些他們喜歡的原因,獨立思考的讀者或聽眾必須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d想出替代原因是個創造性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這類證據不會是一目了然的;
e最后,特定因果斷言的確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數量正好相反。因此,找到多個替代原因可以讓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變得理智而謙遜。
D如何找到替代原因?
a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來解讀這個證據?
b還有什么別的可能會引發這個行動或者導致這些發現?
c如果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哪些東西我可能會當成重要的原因?
d如果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還有什么別的解釋可以說得通?
E經常提醒自己注意這些問題
a唯一原因,還是原因之一(比較組間差異);
b相關但不能證明因果關系;
c在這之后發生不等于因為這個;
d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種解釋;
e哪個原因跟合理。
9.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A提醒自己:統計數據可能而且經常騙人,他們并不必然就證明表面上想要證明的一切。
B對數據的提問?
a數據的來源?作者對提供的數據有沒有偏見?
b作者談的平均數是平均數、中位數還是眾數?(當遇到平均數時,了解全距和數值分布的概念會發現大多數人或事并不正好符合平均值)
c使用者有沒有拿一件事的結論來證明另一件事?
d先不去看作者的使用數據,把所需要的數據證據與實際提供的數據證據作比較,判斷數據證據是否一致?
e從數據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果結論和作者結論不一致,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什么地方出錯了;
f判斷有沒有數據缺失(提問在自己判斷數據影響力之前還需要哪些進一步的數據)?
g如果數據提供了百分比就要提問絕對值是多少變化?如果提供的是絕對值,就要問百分比有什么變化?警惕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證明他的觀點。
10.有沒有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A不完整的推理出現的理由?
a時空對論證產生了限制;
b由于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盡快完成;
c持論者的知識總是不全面的;
d論證常常為了欺騙;
e持論者常常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B常見類型的重要信息的提示?
1)常見的反駁論證
反對的人會提供什么樣的理由?
有沒有研究和所說的研究相沖突?
有沒有備受尊敬的權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證詞和觀點被省略掉,或支持論證的對立面的類比被省略?
2)遺漏掉的定義
如果關鍵詞用另一種方式定義,這個論證會有怎樣的不同?
3)遺漏的價值觀偏向或者視角
不同的價值觀會不會產生處理這一論題的不同方法?
從與說話者或者作者不同的價值觀出發會產生怎樣的論證?
4)論證中所指的“事實”的來源
這些事實的來源是什么?
事實斷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來源支持?
5)用來獲得事實的程序細節
有多少人完成這個問卷調查?
調查的問題是怎樣措辭的?
調查對象有沒有大量的機會來提供與問卷選項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巧
訪談研究得來的結果和書面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可能有怎樣的不同?
實驗室試驗會不會產生更可靠更豐富的結果?
7)遺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者數據?
如果數據包含早期或者后來的證據看起來會不會不一樣?
作者有沒有故意拉長數字讓差距顯得更大一些?
8)省略的結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結果,短期長期結果,還是提倡和反對的結果
論證有沒有遺漏了提議的行動所帶來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結果?代價是什么?好處又是什么?
我們需不需要知道行動對下列任何一個領域的影響: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環境的?
9)當為特殊的預測技巧進行辯護時省略掉預測的失敗,或者預測的失敗
當“通靈巫師”或者“直覺主義者”推銷他們的特異功能時,我們需要追問他們的預測被證明不真實的概率是多少;
我們需要知道經濟學家、理財顧問、體育運動賭博人士和政治權威人士預測失敗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們成功的概率一樣,然后我們才能得出結論說他們擁有特殊的才干。
C最重要的是提問---是否考慮有負面效果,作者有沒有提到這方面。
11.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認知:結論是某人對某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后才得出來的。
辨認備選結論的一些提示?
1)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盡可能多的結論;
2)避免一分為二的論證,使用條件句來限定備選結論;
a結論在什么時候精確?
b結論在什么地方精確?
c結論為什么或為了什么目的才是精確地?
3)在規定性論證中,把原來的理由變為目的,可能的結論是什么?
本人是做精細化工這行業的,希望結交更多朋友,共同成長。微信:18503217818,QQ54598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