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信息大爆炸,但真正的知識并未呈現幾何級數增長。真正的知識就像大自然里的生命,各有其獨特的生長歷程。我們讀書,就是為了追尋這種歷程,進而完善自身,并向夢想所在的地方挺進。
我們相信,真正的求知,一定是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像好咖啡一樣,是磨出來的,但又比咖啡更有味道,因為其中凝聚的是思想。我們追求全面,將涉及各個領域,以此體現知識的豐富;我們又有側重,因為術業有專攻,興趣有不同。而無論哪種興趣,必須具有深厚全面的基礎,才能建構起知識的殿堂。
思維箭頭讀書法,正是通過對各個領域的入門書籍、代表性著作和新出力作的解讀,讓大家系統地打下基礎,無論是將來做一名幸福的普通人,還是成為殿堂級人物,相信都可以從中獲益。
我們的讀書法可用“六通旋、總分建”概括,具體如下:
第一項是“六”,即本書所要用到的六種邏輯關系:
①【遞進】表示進一步深化。例如:我們不僅是朋友,更是知己。朋友→知己。
②【轉折】表示在思路上有新的遞轉。這也是讀書時發現問題的關鍵環節。例如:雖然我們是知己,但也各有自己的空間。雖然是知己→也各有空間。
③【條件】分為四種(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和充要條件)。例如“必要不充分條件”:只有真誠相待,才可能成為知己。真誠相待→可能成為知己。
④【假設】解決問題時,經常要先根據經驗或猜想做出假定。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例如:假如我們不是知己,這些話我不會說。不是知己→這些話不說。
⑤【順承】表示時間、空間上的先后順序,但不一定是邏輯層面的前因后果。例如:就在那年五月,我們成為了知己。那年五月→成為知己。
⑥【因果】指邏輯上的原因和結果關系。例如:我們彼此真誠,又有共同興趣,所以成為了知己。彼此真誠和共同興趣→成為知己。
第二項是“通”,即通三關,主要利用前人的思維路徑解決問題,這又大致包括四種:
①正→反→合。即正題→反題→合題,更形象化些:一只母雞(正題)→雞蛋(反題)→小雞(合題)。
②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第一》。也即:強化自身→交流對話→和平共處。
③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也稱“黃龍三關”,本是禪宗事跡,以后用到時具體解釋。可以暫且理解為表象→抽象→具象。
④所見無非牛者→未嘗見全牛也→游刃必有余地。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即通過大量練習尋得規律,然后在規律指導下運行,并隨時通過實踐反饋新的問題,最后達到目標。
第三項是“旋”,即形成由兩種邏輯構成的雙螺旋思維模型:
①形式邏輯。一切學問的基礎。解析一部作品時最先考察的就是符不符合形式邏輯。
②辯證邏輯。必須在形式邏輯成立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如沙上建塔,愈高愈危。辯證邏輯博大精深,主要包含四種:抽象→具體(注意與“正→反→合”、“表象→抽象→具象”區別聯系);歸納→演繹;分析→綜合;邏輯→歷史。
然后是讀書法正文的“總分建”:
一、總述:用盡量簡省的文字總括整部書。
二、分述:依次對各部分進行概述。
三、建立這部書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五部分:
①思想:以批判為要領,形成開放的思想空間。
②學術:以概念為單位,為循序漸進不遺余力。
③技術:以實用為目標,打造堅實可信的生活。
④趣味:以游戲為旨歸,讓好玩鍛煉赤子之心。
⑤情懷:以過程為意義,認真走過就無悔此行。
以上五種不是每部書都要全部包括,但至少含有一種,而且要非常經典,這樣才能算作一部好書。當然,這只是我心目中“好書”的模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和而不同,才是最好。
《思維箭頭讀書法》包括讀好書、賞名篇、品詩詞三個系列,每個系列的各篇不再將“六通旋”全部列出,只在運用時加以標識,需要整體回顧時請重讀此總綱。
總綱也將根據反饋的信息進行調整,以期成為本讀書法最銳利的理論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