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時代的滾滾洪流,裹挾著我們踽踽前行。最終,一些人,和時代一起歸于一粒塵埃,一些人,和時代一起成為一個時代。
而時代不改,正如狄更斯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是小人物創造了時代的繁盛,還是時代造就了小人物的逆襲?
歷史記憶里,時代和時代人物總是在相互成就的……
“你一定和我一樣,在這個時代奮斗,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夠做出奇跡。”導演文牧野懷著這樣的相信,拍出了《奇跡·笨小孩》(以下簡稱《奇跡》)這樣一部在深圳奮斗的小人物憑借個體的努力創造“奇跡”的故事。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奇跡》讓我們看到了小人物間的守望相助
《奇跡》最終為什么是這樣一群看似不起眼的底層人物聚在了一起做了一番事業?有一些觀影的人產生這樣的疑惑,覺得脫離現實根本不可能。
我不這樣認為。
景浩的困境,只有同樣作為底層小人物的他們才能共情。
他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困境,而這些困境加起來,便是底層普通人最真實的現實困境。
因工廠噪音而失聰的汪春梅,出事后離開了工廠,只能靠打一些零工艱難度日養活自己和兒子,而不管怎樣艱難,她都沒有在和解書上簽字,拿錢解決。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之前廠子里的人又來找汪春梅簽字,汪春梅獨自一個人和幾個身強力壯的男性對峙,眼神里果敢剛毅,沒有一絲退縮。
“你不就是聾了一只耳朵嗎?我勸你把字簽了,拿錢走人,這樣至于嗎?”
汪春梅:“至于,我要是簽字了,以后你們就更不拿工人當人了。”
如果你身處汪春梅的立場,就不會問出“至于嗎”。
當景浩的貨被一群“煉金賊”偷走,景浩拼命也要找回自己的貨,因此受傷手指骨折,在警察局里一位警察對他說:“以后不要這樣,為了一批貨拼命,不至于。”景浩忍著指傷的疼痛壓抑心中的委屈小聲嘟囔“至于”。
那是一批壓了全部身家以及妹妹的命在里面的“貨”,沒有人能代替景浩去說出至不至于。
深圳這座城市的魅力:在這里,底層人物也可以成為“奇跡”創造者
前幾年,“逃離北上廣深”的聲音甚囂塵上,有些人離開了,有些人留下了,有些人走了又來,有些人初次踏入……而選擇來到深圳,都有各自的理由,不管是什么,這個城市,總歸能讓你看到你留在這里的希望還在。
曾有幸在深圳呆過兩年,這座城市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排外很包容,深圳本地人沒有莫名的優越感,這里的外地人也沒有強烈的疏離感,更多時候你是無法很清楚的辨別哪些是本地人哪些是外地人的,來到這里你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所以,一座城市,對于一個普通人的意義,大概就是,留在這里,因為即使在這里經歷了很多,無論好的壞的,依然還可以選擇滾燙的生活著。
女工汪春梅(齊溪飾),在經歷了工廠噪音導致耳朵失聰后,沒有選擇離開;張龍豪(公磊飾)在因替工友出頭打傷老板而入獄,出獄后因有案底只能在家接點散活,沒有選擇離開;和妹妹相依為命的景浩(易烊千璽飾),在經歷了父親拋妻棄子,母親去世,妹妹患病,創業艱難,生活一挫再挫后,沒有選擇離開。
而追風少年張超(許君聰飾)和網吧大神劉恒志(王寧飾),即使終日在網吧里度日,看似沒有目標的生活在這里,他們也從沒有離開過。
后來,他們都在這里,創造了屬于他們的“奇跡”。景浩成為了“好景通訊”的CEO,汪春梅和張龍豪組建了家庭,也有了自己的事業,追風少年和網吧大神開了很多家網咖,繼續著自己的夢想……
就像很多初代深漂一樣,他們來到深圳,最終,留在深圳,成為深圳人,一代又一代。
電影的結局,很美好,景浩和他的小人物團隊得償所愿創造了“奇跡”。而現實的殘酷,很多在北上廣深等漂泊的人,很努力都沒法成功,他們依然堅持著,不管是為了生活還是為了夢想,我愿“我們這一路的顛沛流離,都配得上最好的結局”。
?你看,好景常在!
“致敬新時代里每一個拼搏奮斗的你,我們都是奇跡的創造者。”——《奇跡·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