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底的寒風中,李振華踏上了回柳樹村探親的路途。他的心中原本只有對故鄉的思念,然而,當聽說村里小學陷入困境時,一股難以名狀的憂慮涌上心頭。村小的年輕教師們因薪資待遇低、教學條件差而紛紛離職,只剩下幾位年邁的教師,連課程都難以正常進行。
李振華的心被深深觸動,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在村小讀書的情景:簡陋的教室、破舊的桌椅,但老師們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期盼。那些記憶如同昨日重現,讓他無法忘懷。
“我要回村小任教!”這個念頭在李振華心中如同烈火般燃燒起來。盡管鎮中學的領導和同事們紛紛挽留,劉校長更是苦口婆心地勸他:“振華,你在鎮中學有著光明的前途,村小的條件太艱苦了,你真的想好了嗎?”
但李振華的心中充滿了堅定。他深知,村小的孩子們更需要他,他們需要知識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于是,在1993年初,他毅然告別了鎮中學,踏上了回歸柳樹村小學的征途。
當他踏入村小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中還要凄涼。教室的墻壁斑駁脫落,窗戶玻璃殘缺不全,寒風無情地灌入。桌椅破舊不堪,有的甚至用磚塊支撐著殘缺的腿。然而,學生們看到他的到來,眼中卻閃爍著驚喜與好奇的光芒。
李振華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讓這些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他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帶領學生們一起動手,用泥土和石灰修補墻壁,找來木板和釘子加固桌椅。沒有教具,他就利用課余時間,親手制作簡單的教具,如畫圖用的三角板、計數器等。
在教學上,李振華更是傾注了全部心血。村小的學生們基礎參差不齊,但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他從最基礎的知識教起,耐心地糾正發音,手把手地教他們寫字。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跟上進度,他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白天,他在教室里傳道授業;課間休息時,他輔導基礎薄弱的學生;晚上,他在昏暗的燈光下批改作業,備課至深夜。
然而,長期的勞累和艱苦的工作環境逐漸侵蝕了他的身體。一次課堂上,他突然感到頭暈目眩,但他強忍著不適,堅持把課講完。下課后,他癱倒在椅子上,學生們焦急地圍過來詢問他的情況。李振華微笑著安慰他們:“老師沒事,休息一下就好了。”
妻子張翠英看到臉色蒼白的李振華,心疼得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她勸他別太拼命,但李振華卻緊緊拉著她的手說:“翠英,我不能讓這些孩子沒有好的教育。他們是我的希望,也是這個村子的希望。”
在李振華的悉心教導下,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逐漸提高,對學習的熱情也日益高漲。村子里常常能看到孩子們拿著書本,聚精會神地討論問題。李振華看著這一幕,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而,他并不知道,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村小突然停電。李振華點亮蠟燭,繼續為學生們輔導功課。突然,教室的一角傳來“轟”的一聲巨響,原來是年久失修的屋頂塌了下來。學生們驚慌失措,但李振華卻迅速冷靜下來,指揮學生們有序撤離。
在那一刻,他仿佛成了孩子們的守護神。他的身影在燭光下顯得高大而堅定,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天。然而,他自己卻被掉落的瓦片砸傷了頭部,鮮血染紅了他的衣襟。
村民們聞訊趕來,將李振華送往醫院。經過搶救,他脫離了生命危險,但頭部留下了深深的疤痕。村民們看著他,眼中充滿了敬佩和感激。而李振華卻笑著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只要孩子們能好好讀書,我什么都愿意做。”
從那以后,李振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不僅要教好孩子們的知識,還要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他四處奔走呼吁,爭取到了社會各界的資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小煥然一新:教室寬敞明亮,桌椅嶄新整齊,教學設施一應俱全。
而李振華也成為了孩子們心中最敬愛的老師。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獻和堅守。在他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而柳樹村小學也因為他而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歲月流轉,時光荏苒。但李振華的名字卻永遠鐫刻在了柳樹村小學的歷史上。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書寫了一段傳奇的故事,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英雄和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