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譯者序
一、教育哲學的價值:
1、對于教育改革:“幫助更新教育觀念、反思教育生活、確立教育主流價值、形成教育信念。”
2、對于教師:“提供思想來源,開啟心智,形成教育智慧。”
3、對于教育研究者:“提供思維利器,引發思想的交鋒和觀點之間的辯駁,形成經得起檢驗的教育觀念。”
4、對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審慎的辨別力和深切的實踐關懷,引領和保證教育改革遵循正確的方向。”
?教育的三個問題:
“我們應該在學校中教什么?”
“為什么教?”
“如何教?”
?導論
1、人們既需要好的理論,也需要好的實踐方法,更需要把二者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努力。
2、傳統上,哲學包括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形而上學、認識論、邏輯學和價值觀。
3、從哲學視角審視教育,可以幫助一個人理解學生、課程、管理以及目標之間的關系。
第一章 理念論與教育
1、柏拉圖的理念論
? 柏拉圖的《理想國》:將辯證法(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視為工具。
2、現代理念論的發展
笛卡爾的《方法論》:“懷疑的方法”——一切都可以被懷疑。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
黑格爾哲學——邏輯學。
3、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的理念論
(1)教育目的
? ? ? ? 贊同教育應該不僅強調心靈的發展,而且要鼓勵學生關注一切事情的恒久價值。
? ? ? ? 追尋真理,自我實現,品格發展。
(2)教育方法
? ? ? ? 整體式的學習方法,自我教育,經典閱讀、研討會,通過辯證法或沉思。
(3)課程
? ? ? ? 教會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教師角色
? ? ? ? 激勵學生提出問題,并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
4、閱讀反思
(1)應審視我們注重發展的品格是什么?(養成良好的近乎天性的行為舉止和習慣,塑造正直、善良、真誠、富有責任和仁愛之心的品德,引領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2)以服從某種標準的品格訓練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的副作用如何避免?(嚴格遵守普世的社會倫理道德,在探索和創造上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
第二章 實在論和教育
1、亞里士多德的實在論
(1)人是唯一被賦予思考能力的動物,所以,人的目的就是運用這種能力。
(2)一種好的教育能有益于做到“黃金中道”,從而提升靈魂和肉身的和諧與平衡。
(3)亞里士多德認為,遵從中庸之道可以形成正確的個性特征,這將帶來社會的合理發展,有助于國家誕生和培養出良好的公民。
? 亞里士多德帶給我們的啟發:
? ? ? ? 系統研究自然的必要,用邏輯方法來檢驗外部世界,通過對特殊性的嚴格研究得出普遍性的真理,把事物分出層次,強調人性中的理性。
2、宗教上的實在論
托馬斯·阿奎那:
? 普遍性的確定來自于對特殊性的研究。
?? 所有的教師能做的是努力通過標記、符號和鼓勵的方法來激發和指引學習者。(理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陪伴、指引和激勵)
?? 通向靈魂的方法是身體感官,教育必須用這種方法來完成學習。(理解:教育必須通過學校和教師精心設計的課程與活動,通過學生的自主實踐,獲得感悟和能力)
?? 一個正確的教育應該是一個充分個體精神上肉體上的天性的教育,心靈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理解:教育一定要尊重并發展學生的天性,最關鍵在于觸及并影響人的心靈)
??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孩子的道德品質。(理解:的確,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學校教育要積極影響家庭教育,匯聚家校合力。)
3、現代實在論的發展
(1)弗蘭西斯·培根:創立“歸納法”。人們需要利用有效的調查方法發展知識。(理解:自主實踐和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的重要途徑。)
(2)約翰·洛克:導向“紳士”的教育。所有的思想是通過感覺和反映從經驗中獲得的。
4、當代實在論
(1)艾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學習的重要內容就是理念,教育與“生活理念”有關,而理念與學習者的經驗聯系在一起。(理解: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得正確的思想方法、理想信念,而過程是來自于生活實踐。)
(2)波特蘭·羅素:教育能夠帶來更加美好的世界。
5、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的實在論
?教育目的:實在論者十分重視教育的實踐方面——道德的提高和性格的形成。洛克認為優良的品質優于智力培養。(理解: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而品德的形成來自生活實踐。)
?教育方法:強調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獲得批判理性。傾向于強調嚴格的要求和紀律、規則。主張能力、責任感、執行力等方面的教育。(理解:重視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強調嚴格的紀律和規則)
?課程:
洛克:強調身體鍛煉的教育價值。
夸美紐斯:合適的教育應當建立在這樣一種課程之上,它通過訓練人的感官,完善人的天性力量。
赫爾巴特:教授的課程應該是相互聯系的。
蒙臺梭利:教育應當在有準備的環境中進行。
總之,實在論教育家提倡的課程傾向于智力和體力,強調與外在客觀世界的密切聯系,從一開始就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系統性。(理解:建構課程必須系統思考,注重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感官訓練,注重與生活和客觀世界密切聯系,注重品格培養,必須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系統性。)
第三章 東方哲學、宗教和教育
?東方哲學包含四個主要地區(印度、中國、日本和中東)。強調直覺、內心和平、安寧、態度的發展和神秘主義。
1、印度哲學:
? ? ? ? 強調沉思,思考生命的意義。
? ? ? ? 認為知識應該用于提高社會和公共的生活,人應該根據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印度教哲學最初反映于《吠陀》(“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奧義書》(“秘密傳授的知識”)和《史詩》三個基本文本中。
?印度教——影響并形成法律《正直行為法》(摩奴):婆羅門—社會最上層的僧侶統治集團(由學者、思想者、牧師、教師、以及尋求梵天并過著簡單而嚴謹的生活的人組成)
?現代印度教
甘地認為:
? ? ? ? 信仰是可以練習的。
? ? ? ? 應該通過生活去認識真理,尋求真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言語中、思想上和行為上練習。(瑜伽是一套精神與身體的練習)
? ? ? ? 人們應該過著充滿愛的生活,為他人服務,鼓勵人們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看待他人的觀點。
(思考1:印度人在硅谷和軟件編程上的突出表現,與其哲學和其哲學影響下的教育存在何關聯?與印度人在競技體育比賽上的成績有什么關聯?
【感悟1】練習沉思,通過生活去認識真理,求得真知,獲得關鍵能力。教育必須與生活聯系,與實踐聯系。只有與生活和實踐密切聯系的課程才是有利于幫助人們練習尋找真理的課程,才是有價值的課程。
【感悟2】練習信仰,通過生活、沉思、覺悟,獲得正確的思想觀念,獲得充滿愛的生活。
【感悟3】印度文明是東方文明,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哲學思想與中國的哲學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都主張內心的修行?
2、中國思想
?儒家思想
孔子:強調倫理,用“禮”來描述道德秩序。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相信培養德性高于僅僅傳授知識,注重“君子”品格的培養。
【感悟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 提倡仁、義、禮、智、信、忠、勇、恕、孝、悌。儒家思想深刻影響中國的教育和社會,對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行與時俱進的解讀、傳承,至今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道家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讓事物順其自然發展。強調發展內心生活,從而面對任何困難。
3、東方思想和教育哲學
?教育目的:
? ? ? ? 教育承擔著塑造一個人的精神品質的任務,要致力轉變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正確的、積極的態度。
? ? ? ? 強調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一致,強調自我反省、獲得智慧、達到頓悟。
第四章? 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
?“實用主義”源自希臘文,原意是“行為,行動”,實用主義哲學是一種幫助我們實現理想目標的哲學,它鼓勵我們尋找途徑并行動起來。
?實用主義哲學審視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支持創新以適應生活世界的日新月異。
?實用主義哲學主要是一種美國的當代哲學。科技革命帶來的發展的世界觀,蓬勃發展的啟蒙運動和自然人文主義,促進了質疑態度的發展。
?實用主義哲學體系的哲學要素,主要來自于查理·桑德斯·皮爾士、威廉·詹姆斯和約翰·杜威。
一、實用主義世界觀的根源
1、歸納法——實用主義哲學特色
?弗蘭西斯·培根提出的歸納法——自然科學的基礎方法,實用主義哲學家將其拓展到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藝術、教育甚至倫理學。
?杜威將科學思維過程作為重要的教育方法。杜威所重視的“科學思維”是指:解決生活問題有條理的思維和實驗方法,以此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實用主義哲學的主旨——是提高對效果的敏感度,將效果作為思想的最終檢驗。
2、人類經驗——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元素
?約翰·洛克:把兒童安置在理想的教育環境中。強調環境對塑造一個人的重要性。
?盧梭:環境在形成人類的經驗和思想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興趣是教育的先導。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
3、科學與社會
?查理·達爾文《物種起源》:物種的自然演變是通過普遍的生存競爭來實現的——自然選擇及進化的宇宙觀、開放的過程觀,形成了實用主義哲學在教育上的觀點:人的教育直接與生理發展和社會發展相連。
【感悟1】 :教育必須遵循人的生理和心智發展的規律,必須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為達成教育目標,在課程設置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設計時,必須遵循學生身體和心智發展的規律,促進認知和能力的螺旋式發展,這是教育的專業性所在,也是教育的藝術性所在。
二、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查理·桑德斯·皮爾士:
? ? ? 任何真正知識的獲得,都離不開在實際經驗中檢驗人們的觀念,因為觀念本身在經過經驗驗證之前都只不過是假設而已。
威廉·詹姆斯:
? ? ? ? 宇宙是開放的、多元的和正在形成中的。
約翰·杜威:使實用主義哲學系統化。
? ? ? ? 真正的思想來自于“問題情境”。只有在處理真實生活問題的時候,創造性才智才能夠得到發展。
? ? ? ? 學校應該成為培養兒童個體性和社會能力的機構,并通過民主的生活方法達到這樣的目的。
? ? ? ? 道德的發展:道德品質是個體參與社會生活并在繼承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獲得,也可以通過從生活和反思性探索來學習道德。
? ? ? ? 審美的發展:只要通過教育發展人們的創造才能,那么,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并享受審美體驗。
? ? ? ? 藝術不屬于少數人,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并且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 ? ? ? 審美體驗是最高形式的人類經驗。
? ? ? ? 教育是一種藝術。好的教育有助于身心統一、和諧發展,將思維和行動統一起來。
【感悟2】教育教學要從真實生活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解決問題(不只是解答練習題和考試題),學生的創造性才智才能得到發展。“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感悟3】課程應該來自于生活實踐,用之于生活實踐。拓展性課程要從關注過去的實踐(知識和規律的發現過程)、關注現在的實踐(生活實踐、前沿探索)和未來的社會和生活需求出發。
【感悟4】學校應該鼓勵支持學生開展有序的自主的有益的社團活動,以達成學生個體性和社會能力的形成。
【感悟5】杜威的教育哲學強調: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通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獲得(實踐感悟),通過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獲得(文化認同),通過生活和反思性探索獲得(反思)。揭示了德育的途徑和方法,教育的途徑方法決定了教育的實效性。從課程和教學的角度理解,德育課程應該是緊密結合生活和社會實踐的系列活動,是挖掘并傳承存在于各學科的文化內涵的學科教育,是適時引領的探究和反思活動。
【感悟6】美蘊含在創造中,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藝術與創造密切聯系。STEA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融合的教育),探索建構學校的STEAM課程,為了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新實用主義哲學
? ? ? ? 實用主義哲學家強調:社會變化應該通過和平的方式來獲取,特別是通過教育、公共對話以及社會和政治問題的實驗性解決途徑。
? ? ? ? 如果認真地接納實用主義哲學,那么,課程中傳統的科目和較新的科目——歷史、語言、科學、數學和文化差異,應該讓學生在當前的環境下進行探索,教師應該逐漸發展學生的批判、創新能力。
三、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的實用主義
?教育目的:
? ? ? ? ?教育是一種生活需要。
? ? ? ? “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長,生長是能力的拓展”(杜威,《民主與教育》)
? ? ? ? 教育有兩個基本方面:心理學的和社會學的。教育者應該了解兒童的興趣、動機和他們生長的環境。
?教育方法
? ? (1)注重教育兒童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在實踐背景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 ? (2)提倡滿足兒童的需要和興趣。
? ? (3)傾向于廣博的教育,而不是科目更為分化的教育。
? ? ? ? 恰當的教育方法是試驗性的、靈活的、開放性的,朝向個體思考能力和理智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發展。
?課程
? ? ? ? 反對將知識分門別類。提倡把“問題中心式學習”作為最合適的課程組織方式。即開始于一個核心提問或問題,學生根據他們的興趣和需要,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和多種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感悟7】是跨學科融合課程?是基于實際問題(實際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的課程?是基于學生興趣和需要的課程?
?教師角色
? ? ? ? 訓練≠教育
? ? ? ? 教育的過程只有在增進理解和提升理智的行為時才算圓滿。幫助兒童思考并理智地行動,是教育區別于訓練之處。
? ? ? ? 學習活動是用來傳遞思想和幫助學生發展理解力和技能的,教育環境是讓學生實施和檢驗理解力和技能的場所。需要精心布置教學環境。
? ? ? ? 教師應激發兒童按照天性進行學習,捕捉并利用已經存在的學習動機。
? ? ? ? 教師應該是知識淵博的向導,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而不是訓練學生掌握學科內容的“監工”。
? ? ? ? 教師的主要職責:營造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智力和情感的成長。學科內容、教和學的資源是這種環境的重要部分。(杜威)
【感悟8】抓訓練,必須配之以思想和情感的引導,使學生理解認同入心,從而愿意接受訓練要求,化為行動,養成習慣。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的陪伴者,是學習環境的營造者(通過課程和教學、學習資源收集、重組和分享),是學生思想觀念的引導者,是學生行動的激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