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不好帶。我們家寶寶才10個月,就已經很皮了,周末有時候帶他一天,都累的不行。但是累只是一部分,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就會讓自己很火大,這時候難免會失去耐心,往往會用一些命令式的詞語,比如“不要”“不可以”等。
不要站爬高,不要玩水,不要亂跑,不要亂丟玩具,不要浪費食物,等等。但是,這些命令式的詞語往往收效甚微,有時候還會引起孩子們的對抗,你不許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去嘗試。
為什么孩子總是樂此不疲的做著很多你不準他做的事情?你是不是也有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壞毛病呢?孩子做錯一點小事,就用非常嚴厲的態度對待他,這樣真的好么?可能你冷靜下來,你也知道那樣做不對,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克服。
最近在看《不要,不要,媽媽不要》,這是日本天野慶等人編寫的一個繪本,書里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和圖畫解讀了孩子的頑皮,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認識孩子的心理活動的窗口。
初看標題,我以為講的孩子如何反抗自己媽媽的故事,拿到書才發現,原來是孩子與父母角色調換的故事。
在一個月圓之夜,一家三口睡得正香的時候,“哭鬧蟲”和“生氣蟲”兩只小怪物從窗口爬進了房間。第二天早上,媽媽就變得非常非常淘氣,做起一連串平時不允許兒子做的事情: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的,把果汁倒在地上,穿著奇怪的衣服出門,搶大熊的氣球、在游樂園亂跑、爬到樹上摘果子,等等,簡直就是一團糟。
但是,媽媽雖然淘氣,孩子卻一直陪伴在媽媽身邊,雖然也一直對媽媽說著“不要,不要”,但卻并無責怪之意,流露出的只是擔心,而且滿懷溫柔和愛意。
媽媽把家里弄得一團奧,孩子沒要求媽媽馬上打掃干凈;媽媽只吃三明治里的火腿,孩子沒責怪媽媽挑食;媽媽搶走了大熊的氣球,孩子跟哭泣的大熊道歉;直到晚上,媽媽還是貪玩不想回家,孩子哄著哭鬧的媽媽說“明天我們再來玩個夠,好嗎?”。
好不容易把媽媽帶回家,孩子卻發現爸爸變成了熊孩子,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的。在感嘆“爸爸和媽媽怎么一點也不聽話啊”的同時,孩子在喊出了一連串的“不要”,這么一喊,爸爸媽媽突然就恢復正常了。
玩鬧了一天,一家人又困又累,打了個大大的哈欠,就進入了夢鄉。入睡之前,孩子獨白:雖然這一天夠亂的,但是太好玩了。即使媽媽不聽話,我也喜歡。
就是這么一句話,讓我的內心不禁融化了。孩子比我們更加包容,也更溫柔,他們是那么的單純和善良。他們很依賴父母,又是那么深愛著自己的父母。
記得有一句俗語“三歲四歲討人嫌,五歲六歲狗都嫌”,足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頑皮,以及父母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無奈。淘氣和頑皮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不斷的用自己的眼(視覺)、手(觸覺)以及大腦(思維)去探索一切自己陌生的東西,這個過程難免會伴隨著淘氣和破壞。
如果我們一直說“不要”,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對自己的否定,甚至會理解為父母不愛自己,這樣對他們的成長絕對沒有好處。
所以,作為父母,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盡量不要干涉太多,給他們充分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更不要一味的否定和大喊“不要”,而是做好陪伴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