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國平
1
朋友讓我陪他參加一個聚會,說多個人可以做伴,我起初推脫著不去,一來是覺得去了誰都不認識,玩不開,二是本身并不是很喜歡太過于熱鬧的地方,尤其當周圍都是陌生人。
最后在朋友的軟硬兼施,并且堂而皇之的打出了感情牌之后,還是就范,答應去參加聚會。
兩個人趕到KTV房的時候,其他都已經到齊,十幾人男女對半,果然都是生面孔,女孩子都扎堆著唱歌聊天,男孩子大部分都在喝酒玩游戲。
簡單的自我介紹,客套幾句,找了個燈光昏暗的角落坐下。
不一會有幾個人過來打招呼,碰了碰杯,有一句沒一句聊起來,這時朋友指著我向他們介紹道,“我這個朋友很厲害哦,文采好,懂設計,會修電腦,特別是電腦方面特別厲害,….”。接下來是對我一陣吹噓贊美。
我并沒有因為朋友的贊美而高興,相反顯得十分尷尬,干笑著一個勁的說“沒有沒有”。我知道朋友想讓我盡快融入其中,可是這種環境下這樣的方式讓我處于十分尷尬的位置。
我不會說好聽的話,也不會說阿諛奉承的話,又怕他們覺得我高冷不近人情,只能一直保持微笑的臉。心里想著,你是誰?他是誰?她又是誰?
可能最后大家都覺得尷尬,朋友識趣的停止了對我的“介紹”,其他人笑著走開了,朋友也加入了其中玩了起來。我一個人坐在角落里安靜的聽著她們唱歌。
一群人狂歡時的孤獨,有時會勝過一個人獨處。
最后回來的路上,朋友對著我說,“你這樣不懂人情,以后會很吃虧的”。我皺著眉說,“下次這種聚會不要叫我了”。
我同樣喜歡和自己的朋友呆在一起,聯絡情感,大聲歡笑,但我不知道如何和一群陌生人迅速熟絡,我沒辦法在一群陌生人中談笑風生,也沒有要加入其中的想法,所以我寧愿一個人呆著。
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人生不需要刻意迎逢,朋友更是。
2
我想起了我的朋友橘子小姐,她說一個人的時候總是顯得特別無聊,她討厭這種孤獨感滋生的感覺。所以她很少讓自己一個人呆著。
“我寧愿和不喜歡的人呆一起也不愿自己獨處”。
“你的孤獨主要表現在你太懶,或者說不懂生活。”我是這么和她說的。
要知道,人這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與自己的獨處中度過,所以不管愿不愿意,總要學會與自己獨處。
而像橘子小姐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其實不勝少數,甚至我也曾一度成為這樣的人。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么孤單無聊,潛意識勉強自己去融入一些并不喜歡的所謂的圈子。這樣的社交,與其說是無用,不如說是在浪費時間。
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你才會擁有更好的社交。
怎樣的生活才算是有質量的生活,或者怎樣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當然,這里指的提高生活質量除了物質上的提升,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上的提升。
而這需要一個沉淀的過程,你要耐得住孤獨,專注自己正在做的事。
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最簡單的可以是,放首舒緩的音樂,泡一壺茶,或者一杯咖啡,放松心情,放空自己。
比如去看一場電影,聽自己偶像的演唱會,或者去看看畫展、聽聽音樂會,可能會給你意外的驚喜。如果你喜歡文學,那你就靜靜的讀書,有輸入才有輸出。更要養成一個健康的作息習慣,你可以去健身房鍛煉,當然也可以去戶外跑步。
學習新東西,不僅僅是看書,比如重新學一門外語,或者繪畫、樂器等,培養自己良好的興趣愛好。
努力提高自身,專注于生活,保持樂觀的心,不論你是群居還是獨處,都會是是幸福的。
當你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素養的人后,你會發現,你接觸的人也是如此。中國有句古話叫“物以類聚,人與群分”,畢竟,良好的社交是建立在三觀相符,趣味相投之上。
而我們,正努力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