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秉天姿,義勇冠今昔。
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
關羽是三國時期蜀國名將,有關他的事跡見《三國志·蜀志·關羽傳》。《三國演義》中與關羽相關的事跡有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敗走麥城等等。南宋以后及明清皆有封謚,他的個人身份、地位不斷地提高。民間習俗稱為關公、關二爺;歷代政府把他供祀在廟堂之上,歲時祭享,謚為武圣人,與孔丘稱文圣相對稱。
以上為我們之前對關羽的印象,且大部分人對于關羽的印象一直都是《三國演義》中所塑造的形象:身騎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頂戴青巾皂角帽,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如抹朱,臥蠶眉,丹鳳眼,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但是真實歷史上的關羽,實際上和《三國演義》塑造的藝術形象還是有點差別的。
一,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并不存在。
《三國演義》中,關羽投降曹操后,關羽曹操賞賜的金銀財寶不假辭色,唯有曹操送的赤兔馬愛不釋手。然而我們基于正常的邏輯推理就可以明白,關于赤兔馬的描述根本不符事實。呂布確實是有一匹赤兔馬,但是算算呂布使用的年限和馬的年齡就可以知道,就算那時候赤兔馬還活著,都已經是老馬了,曹操又怎么可能留下呂布的老馬,后面還送關羽呢。
還有青龍偃月刀,這是把鑌鐵鑄成的長柄大刀。但是在冶鐵技術還沒有達到條件,馬鈞的水排還沒有發明的漢代,冶鐵的溫度根本達不到可以鑄造出厚重的大刀。據考證根本就沒有長柄刀,所以青龍偃月那種東西,是后世杜撰的可能性極大。
二、溫酒斬華雄是虛構的。
“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名震諸侯之始,體現了關羽威震天下的蓋世武功。董卓廢黜少帝劉辨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后,殘暴不仁、擅權于朝堂。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實際上,華雄并不是被關羽斬殺的。據《三國志》記載,孫堅參與討伐董卓之役時,為徐榮擊敗、逃跑,后來收拾敗軍,在陽人進行戲劇性的大反擊,大破董卓軍,并將華雄擊敗梟首。
三、沒有屯土山約三事,只有誅顏良,沒有斬文丑。
劉備逃出許昌以后,襲殺車胄,占嶺徐州繼續成為割據的軍閥,那時他派關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職務。不久之后,曹操大軍來攻,劉備敗走,關羽被抓獲了。這里沒有什么屯土山約三事,什么忠義護嫂的感人事跡,史書上很簡單的一句話——“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魏書》中記載,袁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袁紹自己引兵至黎陽,準備渡河。四月的時候,曹操領兵救援劉延。這時候,荀攸獻計,先假裝渡河抄襲袁軍后路,吸引袁軍西進,然后精兵奇襲白馬。顏良果然中計,倉促應戰,曹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并沒有具體指明說誰殺的顏良。而《蜀書》中倒是記載了了關羽的這一功勞:“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說明關羽的勇力還是有的,并非完全杜撰。而后,關羽就辭職去找劉備了,所以也就沒有后來的斬文丑了。
四、關羽的大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進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軍,軍威大振,曹操曾議遷都以避其鋒芒。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江東大將呂蒙趁著關羽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之時偷襲荊州,攻占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駐扎在麥城。呂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關羽的將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捉獲關羽和其子關平,隨即將其處死。
關羽自恃勇武,對孫氏集團始終踞傲不敬。魯肅與他單刀相會,討要荊州,他盡管理虧,但仍然不肯從兩家聯合的角度著眼來妥善解決問題。孫權派使者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不應許親事,反而詬罵孫權為犬,雙方關系越來越僵。正如《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所訴:"羽善待士卒而驕于士大夫。”所以導致了孫氏集團背后插刀的行為。
雖然歷史上的關羽與演義中的關羽形象有所差別,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關羽在歷史中依舊是一位武功蓋世的萬人敵,善練兵,有忠義,投降曹操后,幫助曹操斬殺了顏良,解了白馬之圍,此為義。而報答曹操后,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此為忠。正是本身就有著國士無雙的忠義之心,后世方才能以神話表尊崇之心。
正是:
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
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