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P11)
如果你覺得認同和積極傾聽能讓你和配偶之間的沖突變得更容易解決,你一定要使用它。在有些情況下,它確實能派上用場,但這只是偶然有用,即使它能使你們的爭吵變得更“溫和”,或者使你們的爭吵不那么頻繁,但光憑它是沒法挽救你的婚姻的。
在研究650對夫妻且跟蹤他們的婚姻發展長達14年后,我們終于明白,這種咨詢方法不起作用,不僅是因為大多數夫妻很難做到,更重要的是因為成功解決沖突并不能使婚姻幸福。我們研究中最令人吃驚的發現之一是:當夫妻感到不安的時候,婚姻幸福的夫妻大多數基本不做任何事情,包括那些稍微類似積極傾聽的事。
貝爾和查理這對夫妻是我們的研究對象之一。結婚45年后,貝爾告訴查理,她寧愿他們當初不要孩子。貝爾的話顯然激怒了查理,隨之而來的是打破所有積極傾聽規則的談話。這次討論并沒有包含大量的認同或同情,他們直接開門見山,表明自己的觀點。查理和貝爾的婚姻也許并不完美,但是45年來,他們一直過得很幸福,兩人都對他們的婚姻非常滿意并且深愛著對方。
毫無疑問,這么多年來,他們一直有類似的公開爭吵,但是,他們的爭吵也并不以生氣而告終,他們會繼續討論為什么貝爾會這樣看待母親身份。貝爾最惋惜的是她沒有太多時間陪伴查理,她希望自己并非總是這么暴躁和疲憊。當他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流露出的是愛與歡笑,他們的心跳和血血壓都沒有顯示他們很痛苦。貝爾這么說的根本原因,是她太愛查理,她希望她能有更多時間和查理在一起。顯然,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積極的東西,這改變了他們的爭吵風格。
【以】
書中在這段之前是介紹了婚姻療法為什么會失敗,在婚姻療法中常用的就是“積極傾聽”和“認同”,但是往往因為很難做到最后導致失效。之所以難以做到,我覺得是因為積極傾聽和認同往往是作為第三方或者說是旁觀者的時候才能做到,而作為親密關系雙方中的一方,我們很難像局外人一樣的平靜和坦然。更何況,親密關系不同于其他關系的特殊之處就是關系的親密程度會牽動雙方的情緒,因為親密,投入感情,有了期待,牽動心弦,所以更容易“激動”。
事實上,與對方相處時存在問題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并不是毫無用處,也不能一味地被否認和排斥,否則會越來越不容易接納對方,越來越容易情緒激動,越來越難以溝通,最后陷入惡性循環,夫妻間的接納和真誠往往比認同更有助于促進感情。像書中的這個例子,爭吵并沒有影響雙方的感情,反而成為表達愛和了解對方感情的機會。生活中不可能避免分歧,也不可能總是冷靜地不帶情緒地表達不滿,關鍵在于雙方面對感情態度是否積極,在處理婚姻關系時是抱著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心態去理解對方和所發生的事情。
【致】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建立增進感情的基礎,在婚姻關系中加入積極的成分呢?我認為有兩個關鍵點:接納和真誠。
首先,接納不代表認同,承認存在的問題,對方的缺點和自身的情緒,是對感情和關系的認可和接受,這是增進感情的前提。
其次,真誠地對待自己和對方,讓感情真實呈現,讓情感自然流露,把自己和對方都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緒、鮮活的個體,這才能讓感情有增進的可能。
最后,如果把增進感情比作種植玫瑰,那么接納和真誠就像土壤,婚前的感情是種子,那么不斷加入積極的因素就像給種子施肥,感情的玫瑰就會更容易盛開。積極的因素又有什么?例子中貝爾和查理之間婚姻關系中的積極因素之一是愛。其實如果夠細心你會發現很多,比如理解,包容,即使是單方做所有的努力都是積極的因素,哪怕是平日里幽默的玩笑,難得的二人時光都可以成為積極因素。
當你們的婚姻關系中長期存在著接納、真誠和積極增進感情的意愿,那么即使遇到問題,即使爭吵,也都不會影響婚姻的根基,甚至問題和爭吵也都能成為了解對方、培養默契、表達愛和關心的機會。
【用】
記得剛結婚那會,因為是閃婚,跟他的相處時間并沒有太久,所以剛開始時有很多矛盾和爭吵。他是很堅定感情和很能包容的人,在他認定的事情會始終如一,這是最感動我的一點,而我的問題在于因為不了解所以缺乏安全感,所以即使清楚他的為人也會猶豫和迷茫。后來每次爭吵時,我們都會說到我們對婚姻最終結果的看法,都是一致地想要白頭到老,當清楚到這一點時,我們就對對方的態度有了更多的接納和包容,很多事情也容易理解。到現在結婚多年,回顧我們的感情的發展,我覺得我們真的做到了接納和真誠。
對于我的暴躁脾氣,對于他的懶惰習慣,我們都視為對方的一部分,不同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不同的個體,如果給自己帶來困擾,那就直言不諱,當然只是陳述事實表達不滿,不會人身攻擊。如果對方有改進,當然也會鼓勵,這也是感情中的積極因素。因為有了接納和真誠,這些自然容易做到。
比如,我有點潔癖,他之前值班回來都不換衣服不洗澡,我覺得很臟,我都是不停地抱怨“你怎么就不知道要換衣服,害我要洗床單、枕套、被單,還要洗你的衣服,你是不干活,這些都我干,你當然不知道累。”我的抱怨讓他很煩躁,有時候是忙的真忘了,有時候我就覺得他是故意的,所以更生氣。然后還會繼續這種循環,活還是自己干,他還是沒有改進,我還是一樣的煩躁,一遇到這件事我還是十分厭惡他,打心里邊看不順眼,對他的不滿也越攢越多。
后來,我就想他從小沒這種習慣,當然不在乎這件事,更何況也沒幾個人有我這樣的潔癖,所以生氣歸生氣,我不能因此否定這個人,而且其實每次抱怨之后我也有對自己的不滿,覺得自己應該通情達理,怎么就變得這么苛刻,所以自己也很煩躁和郁悶,這種情緒就發泄到了他身上,而事實是這其中有對自己的不接納和對真實情感的不坦誠。后來又一次抱怨之后,我很真誠地跟他表達過一次,大概意思是“我理解他為什么會忘,希望他理解我的習慣,我自己每次抱怨之后也很難受,覺得自己怎么會這樣,一點都不包容”,然后邀請他幫我一起收拾,我沒那么累也就沒有那么煩躁,還有就是盡量當天提醒他換干凈衣服。再后來,我發現我自己不生氣也不抱怨了,如果他忘了他自己會記得幫我收拾,再后來,我不用提醒他自己也能記得換了,也就再沒有發生過這個問題。
現在想想,這個改變就是從接納開始的,接納自己、對方和事件,真誠表達自己,改變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所以也許我們不直接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去爭吵或者試圖改變對方,而把問題和不同當作生活本身,帶著愛和包容的心去接納,也許你們的感情自然就有所改變。不信,你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