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朗讀者》第二季的結束到第三季的開播,時間已經有三年之久,依舊讓人期待。當我下午觀看這季的第一期時,這檔節目的質量還是如當它第一次闖入我視野留給我的印象——用心打磨的作品,在流量之上的節目中,是一股清流。董卿曾說:“我以為《朗讀者》是孤獨的孩子,沒想到一出門就滿天星光。”無論是滿天星還是黑暗里照亮人的一束光,它讓我們看到了另一世界——人性的光輝與文學的交相呼應,感到到生命的靈動之美。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讓我們重溫文學,讓生活這首詩有了落腳點——去閱讀,去朗讀,表達心聲。
我們會再相遇嗎?
會的,在書里。
這期節目的主題是「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嗎?」
也許可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他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經歷,也許每個燦爛的背后,都有一段漫長的故事,那故事是親情的成全,是愛情的支持,是自身的上進。
也許可以。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她點燃了一束光,成了大山女孩心里的一座燈塔。學生親切地稱張校長為“張媽媽”。不僅是她們的校長,更像是親人。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也許可以。著名作家,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因或諾貝爾文學獎,被我熟知。他的作品讀起來有熟悉的感覺,寫作的背景有種親切的感覺。因為與那年代有些陌生,從文字中去感受那代人的生活與酸甜苦辣,拉進了一些距離。人與時代如何鏈接,通過文學,透過文字,穿過時間,近到眼前。
也許可以。國家國測一大老隊員郁期青,我們現在能夠輕易的知道的山川、河流等的距離和數據,都是有人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他們步伐的力量,最后幻化成我們看到的具體數字。
最戳我淚點的是張桂梅校長的故事。她的一個信念支撐了她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學校。有時一件事或一個觸動,讓人看到了自己的熱情與青春揮灑在哪,就是那么的機緣!她希望大山里的女孩子都能讀書,讓她們飛出大山 。她真的做到了。
她雙眼布滿血絲,雙手貼滿膏藥,渾身是病,與身體較量著。她創辦學校的出發點是希望教育阻斷貧窮代際傳遞。她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感染著學生——對一件事的認真與腳踏實地,無論如何苦或難,選擇直視。
“原來怎么樣,現在還怎么樣。
只是自己受點苦頭而已。
所有的地方都疼,那我不脫衣服就是了。
我怎么穿怎么躺進去,我怎么鉆出來就行了。
只要我在這一天,我有一口氣,我都會是這樣的。
讓她們知道
你的校長就是這樣的,你出去也應該這樣的。”
我們會改變這個世界嗎?我想也許可以。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有人發微弱的光,讓某種境況變得好些或給其他人帶去光亮。一個人的力量在小,也有他的價值所在。我們不能一蹴而就的改變世界,我們能夠間接或做些事情去貢獻自己的力量,讓真善美之美常在,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點點。
朗讀者,為時代留痕;
朗讀者,為時代留聲;
朗讀者,書寫生命之美;
朗讀者,留住光輝永恒。
最后,以我讀到的一段文字獻給《朗讀者》:
該醒來的時候
一定會醒來
小草會從巖石縫崛起
還有鮮嫩的小溪
從季節深處,暢流
一朵花,柔弱無骨
她在山崗上,為春天揭開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