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指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著眼國家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措施要硬,執行力要強,確保穩產保供,確保農業農村穩定發展。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總書記深刻闡明了這兩者關系,后者是作為必須條件,具有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三農從來不只是一本經濟帳。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長期領先世界。縱覽歷朝歷代,農業興旺、農民安定,則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凋敝、農民不穩,則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都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們要在發展變化中認清“東升西降”的大趨勢、認清中美戰略博弈的大背景、認清全球治理體系的大變革。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從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看,“三農”有巨大潛力。大國經濟的特征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幾億農民同步邁向全面現代化,能夠釋放出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確保國內國際雙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鄉村振興是國內大循環的關鍵變量,內循環的核心是“內需”,要讓農民有錢消費、敢于消費、能夠消費;本質是“流動”,農村既是需求側,也是供給側;關鍵是“大”,一省一隅不是大,單單城城之間或鄉鄉之間也不是大,要著眼于全域、全要素,打通城鄉兩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