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秋,我從遙遠的北國來到蘇州求學。
下了火車,水鄉獨有的濕暖氣息迎面將我包圍。那一瞬間,一縷溫柔縈繞在我心懷……原來,江南竟是可以觸摸的。
而在此之前,我對蘇州的印象,還停留在課本中的《蘇州園林》里。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是曹雪芹筆下“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也是一座以古典園林聞名的城市。
園林不僅是蘇州的名片,也凝聚了蘇式美學的靈魂。造園藝術融入了古城的各個角落,行走在街頭巷尾,目之所及,處處藏著賞心悅目的驚喜。
在粗獷的北方生活了將近20年,彼時的我,何曾見過這般細致入微的美好。姑蘇城的園林之美,像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飛入我學生時代的夢里。
那一場驚艷了青春芳華的夢,至今仍未蘇醒。
夢中的少年,穿著樸素的衣衫,行走在苔痕斑駁的石板路上。左邊是小橋流水的曲折蜿蜒,右邊是粉墻黛瓦的煙火人間。
一只小船緩緩漂過,船娘的歌聲是我聽不懂的吳儂軟語,咿咿呀呀把時光拉回到幾百年前。
小巷的深處有一扇緊閉的門,推開門便是一方庭院。繞過幽靜的竹林,穿過奇巧的假山,宇榭樓臺掩映在花木扶疏的清涼里。
山上有亭,迎著南來的風。山下有池,映著東邊的月。雨后芭蕉,剪著西窗的燭。桂香滿園,送著北歸的雁。
在水之湄,有琴聲泠泠。幽篁深處,有書聲朗朗。步入書房,墨香如縷,塵封的卷冊置于案頭,《園冶》《長物志》《瓶花譜》《林泉高致》等一應古籍赫然在列。
古代的文人雅士,不僅詩詞歌賦文采斐然,還要兼習琴棋書畫修身養性。他們往往執著于通過仕途升遷來實現人生理想,卻又在宦海浮沉中身心俱疲。
當年華老去,廟堂之高遠依舊遙不可及,再堅韌的人也難免萌生退意。
都說大隱于市。在車馬喧囂的鬧市中擇一方凈土,遍植花木,疊山理水,將這一生不被認可的才華,揮灑在只屬于自己的小小天地間。
此時,若再邀二三知己悠游園中,登高望遠,吟詩作對,撫琴聽雨,煮雪烹茶,醉心無用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存幾篇詩文傳世,也當作青史留名。
所謂寄情山水,無非就是接受了人生的不圓滿,放下執念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于是,將園林作為心靈的避難所,很自然地成為了士人群體的普遍選擇。園林的品味與格調,處處體現著主人的家學淵源、文化修養、乃至財富和資源。
園林是一個容器,盛放著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萃。讀懂園林,也就讀懂了文人的風雅。
行走江南十余年。我已分不清是因為蘇州而愛園林,還是因為園林而戀蘇州。只記得曾經許下的心愿——用文字去記錄我所看到、聽到、讀到、感受到的園林。
不是圖片的堆砌、也不是一個個名詞的解釋羅列,而是去發現每一個令人感動的細節,去分享我對園林美學、乃至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化的領悟。
因為我相信,很多人對園林的淡漠,只是不懂得怎樣欣賞。古往今來,凡有文人參與的美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門檻,跨過去,就會發現一個熠熠閃光的新世界。
從文化視角去解讀園林,并將其寫成一個系列的文章,于我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戰。既要閱讀古今著作,輸入大量的專業知識,更要進行深度的思考,才能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我也期盼經過日復一日的積累,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會成為一名專業的“導游”,向每一位有緣在蘇州相遇的朋友,分享我心中那一片屬于古典園林的霽月光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