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歲之前我想實現:
學會滑雪
學會彈吉他寫一首自己的歌
在內蒙古的草原上自己騎一匹馬
高空跳傘
坐一次滑翔傘
寫一本自己的小說
完成一次自己的出國旅行
學會一門小語種(日常交流即可)
考過英語四級
做一次國際義工
...
看上去我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充滿挑戰,每一天都是充實而有趣的。可是,看看我的標題,顯然這上面的幾乎一件都沒有實現,甚至我沒有去過滑雪基地,沒有去過琴行,不知道哪里可以跳傘,小說停在3000字,唯一的出國旅行是學校組織的游學,日語的五十音圖只學了第一行,國際義工?我只關注了公眾號。
這就是我真實的生活,我有大把的時間可我浪費在分心,走神,找借口...
往往,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回顧這一天,覺得自己什么都沒做,我機械的去上課、聽講、記筆記,然后剩下的時間,我宅在宿舍里打開美劇假裝自己在學英語;打開簡書……你們絕對想不到我這篇文章用了幾天時間拼湊……就這樣一天過去了,我感到懊惱,跟自己說明天我一定要過的充實而有意義,我要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日語五十音圖的第二行、復習之前專業課的知識、開始碼自己小說的第3001個字……然后……日復一日……我沒有
I HATE MYSELF!
我以前并沒有這么嚴重的拖延癥,甚至可以說,我曾經是一個想到什么就會去做什么的十分利索的人。我今天想看這個電影了,我就會立馬上網購買距離現在時間最合適的電影票然后化妝穿衣服出門,一氣呵成。我想去這個地方旅游了,我會立馬打開電腦做攻略約上好友或者家人同行。我會在回家后的第一時間完成我的作業然后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了,比如繪畫或者練琴。我覺得我的生活過的精彩而充實,我沒有一天會為今天我沒有做什么而感到遺憾。
但忘記了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變“懶”了。日歷提醒我今天應該去健身房了,我對自己說“算了明天吧”;自己喜歡的電影上映了,看看表我說“沒事兒還有時間”;我想要畫一個精致的妝出去看電影、逛書城、在海邊拿著一杯星巴克散步,然后在沙灘上坐下閱讀我剛買的書...而是事實我在電腦前坐了整整一天……
我不應該去傳遞一些消極的思想,但是確實的,拖延癥使我不再對我的生活充滿激情。我對自己充滿不滿,然后我說:“我明天一定不能這樣了”。然后...我就只有明天了。
我詢問我身邊的朋友,會不會也被“拖延癥”所困擾,我的舍友表示她深有感觸:
“我小時候最遺憾的就是在周末大家都出去玩的時候我卻一直在家里寫作業。不是寫不完,我就是磨嘰。打開本子了就去戳記戳記筆,寫幾行字我又覺得可以休息了去逗逗狗,然后再睡一會想等下再寫。結果別的孩子一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我一天才能寫完,暑假作業基本都說忘帶。別人在植物園、沙灘、水族館的時候我全在家,要不是磨磨嘰嘰的寫作業,要不就是吹著空調或者靠著暖氣,告訴自己天氣太惡劣了明天還可以去。很多小時候有意思的事情就被我這么錯過了。”
她對我說她也不想這樣,但是也總是會把改變推給好像不會到來的明天。
有的拖延癥存在期限,比如我們的作業。我們起碼會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感到驚慌失措然后加急趕工,把拖延癥暫且推倒一邊。雖然這樣的改變是偶爾的,但至少存在。
而有的拖延癥,是沒有期限的。比如“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后“明天吧”,“下次吧”,“還有機會”。于是這些詞語一點一點的蠶食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樂趣和激情,甚至是我們的創意。我變得更加庸碌了……拖延癥,謀殺了我的生活。
我覺得我應該奮起反抗他,在明天,我會的。
我會嗎?
然后我在今天結束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