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層網絡
- TCP提供什么功能?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縮寫為TCP。
在簡化的計算機網絡OSI模型中,它完成第四層傳輸層所指定的功能,用戶數據包協議(UDP)是同一層內另一個重要的傳輸協議。
傳輸層:端對端連接
應用層向TCP層發送用于網間傳輸的、用8位字節表示的數據流,然后TCP把數據流分割成適當長度的報文段(通常受該計算機連接的網絡的數據鏈路層的最大傳輸單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結果包傳給IP層,由它來通過網絡將包傳送給接收端實體的TCP層。
-
TCP 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
建立連接
- 什么是可靠連接
- 服務器被動打開
- SYN:很小的數據包
- ACK:
2.1 為什么三次握手?
采用三次握手是為了防止已連接的請求報文段又傳送到服務器,造成服務器崩潰。
假設只有兩次握手,連接時,第二次丟失,服務器認為連接成功,而客戶端認為連接失敗,繼續發送連接請求,服務器就會收到SYN的洪水攻擊。
2.2 為什么建立連接是三次握手,關閉連接是四次握手?
全雙工:指可以同時(瞬時)進行信號的雙向傳輸(A→B且B→A)。指A→B的同時B→A,是瞬時同步的。
半雙工:指一個時間內只有一個方向的信號傳輸(A→B或B→A)。
因為TCP是全雙工模式,因此每個方向都需要一個FIN和ACK,當一端發送了FIN包之后,處于半關閉狀態,此時仍然可以接收數據包。
在建立連接時,服務器可以把SYN和ACK放在一個包中發送。
假設在斷開連接時,如果一端收到FIN包,但此時仍有數據未發送完,此時就需要先向對端回復FIN包的ACK。等到將剩下的數據都發送完之后,才能向對端發送FIN,斷開這個方向的連接。
因此很多時候FIN和ACK需要在兩個數據包中發送,則需要四次握手。
2.3 2MSL等待時間( Maximum Segment Life)
第四個消息:A發出ACK,用于確認收到B的FIN當B接收到此消息,即認為雙方達成了同步:雙方都知道連接可以釋放了,此時B可以安全地釋放此TCP連接所占用的內存資源、端口號。
所以被動關閉的B無需任何wait time,直接釋放資源。
但,A并不知道B是否接到自己的ACK,A是這么想的:
- 1)如果B沒有收到自己的ACK,會超時重傳FiN那么A再次接到重傳的FIN,會再次發送ACK.
- 2)如果B收到自己的ACK,也不會再發任何消息,包括ACK無論是1還是2,A都需要等待,要取這兩種情況等待時間的最大值,以應對最壞的情況發生,這個最壞情況是:去向ACK消息最大存活時間(MSL) + 來向FIN消息的最大存活時間(MSL)。這恰恰就是2MSL( Maximum Segment Life)。
- TCP為什么能保證可靠傳輸?
- 確認和重傳機制
- 建立連接時三次握手同步雙方的“序列號 + 確認號 + 窗口大小信息”,是確認重傳、流控的基礎
- 傳輸過程中,如果Checksum校驗失敗、丟包或延時,發送端重傳
- 數據排序
- TCP有專門的序列號SN字段,可提供數據re-order
- 流量控制
- 窗口和計時器的使用。TCP窗口中會指明雙方能夠發送接收的最大數據量
- 擁塞控制
- 套接字是什么?
為了區別不同的應用程序進程和連接,許多計算機操作系統為應用程序與TCP/IP協議交互提供了稱為套接字 (Socket)的接口,區分不同應用程序進程間的網絡通信和連接。
為了區別不同的應用程序進程和連接,許多計算機操作系統為應用程序與TCP/IP協議交互提供了稱為套接字 (Socket)的接口,區分不同應用程序進程間的網絡通信和連接。
- TCP和UDP的區別
- TCP的邏輯通信信道是全雙工的可靠信道,UDP則是不可靠信道
- 每一條TCP連接只能是點到點的;UDP支持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交互通信
- TCP面向連接(如打電話要先撥號建立連接);UDP是無連接的,即發送數據之前不需要建立連接
- TCP提供可靠的服務。也就是說,通過TCP連接傳送的數據,無差錯,不丟失,不重復,且按序到達;UDP盡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 證可靠交付
- TCP面向字節流,實際上是TCP把數據看成一連串無結構的字節流;UDP是面向報文的
UDP沒有擁塞控制,因此網絡出現擁塞不會使源主機的發送速率降低(對實時應用很有用,如IP電話,實時視頻會議等) - TCP首部開銷20字節;UDP的首部開銷小,只有8個字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