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存神煉氣銘》之五時七候詩解
題文詩:
五時七候,入胎定觀.學道之人,入有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舍無常,
忌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第二時心,
靜少動多.攝動入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
攝之勤策,追道之始.第三時心,動靜相半,
心靜似攝,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
專注一境,失而遽得.第五時心,一向純靜,
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
從此外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七候一候,宿疾并銷,身清心暢,停心入內,
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懸境,
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第二候者,
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
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知人,勿令舊識.
第三候者,延年千載,名曰仙人.游諸名山,
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煙霞,
綠云捧足.第四候者,煉身成氣,氣繞身光.
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
游諸洞宮,諸仙侍立.第五侯者,煉氣為神,
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
移山竭海.第六候者,煉神合色,名曰至人.
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候者,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
共居靈境,圣賢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
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
名曰究竟,今時之人,學道日淺,曾無一候,
何得通靈?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
形委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也矣此,
胎息定觀,乃是留神,駐形真元,祖師相傳,
至此最初,真人傳此,術在口訣,凡書在文,
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
賢智之人,逢斯圣文.碧光欲環,龍吟初現,
游走天地,功諸關節,筋力易換,轉衰為壯,
內視觀心,握固靜思,固精練氣,運轉奇經,
養氣化神,上行重樓,神還虛領,月影以避,
一光未通,虛化三花,陽氣乍露,日之初升,
所謂五時,七候也者.
?
??【原文】
五時七候,入胎定觀。學道之人,入有五時:第一時,
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舍無常,忌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第二時,
心靜少動多。攝動入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勤策,追道之始。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從此已后,外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銷,身清心暢。停心入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懸境,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知人,勿令舊識。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仙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煙霞,綠云捧足。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立。第五侯煉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圣賢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今時之人,學道日淺,曾無一候,何得通靈?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委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此胎息定觀,乃是留神駐形,真元祖師相傳至此。最初真人傳此術,術在口訣,凡書在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智之人,逢斯圣文矣。分段解釋:
五時五時七候,入胎定觀。夫學道之人,入有五時:第一時【原文】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舍無常,忌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譯文】學道的人,開始時有“五時”即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心動多而靜少,思想攀緣許多場景,取得或舍離沒有固定,思慮就象野馬,這是普通人的心理狀態。第二時【原文】心靜少動多。攝動入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勤策,追道之始。【譯文】第二階段:心靜少而動多。降伏躁動進入安靜,心多數情況下散亂放逸,很難守住,但盡力去守住,這是通向真理的道路開始。
第三時【原文】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譯文】第三階段:心動和靜各自一半,心似乎已守住了安靜,沒有能夠經常安靜,安靜與散亂各自一半,但盡力去守住,逐漸調節熟練。第四時【原文】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譯文】第四階段:心靜多而動少,守住心靈逐漸熟練,心如果動就馬上守住安靜,專心安住在靜的境界上,失去了馬上就得回來。
第五時【原文】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從此已后,外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譯文】第五階段:心一直純粹地安靜,不做事情或做事情,外界環境改變也不為所動。由于已經熟練地守住了心靈并已經堅固,從這以后,有“七侯”即七個階段,這些都是自然得到的,不是刻意追求得到的。
七候第一候【原文】宿疾并銷,身清心暢。停心入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懸境,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譯文】第一階段:慢性疾病不治而愈,身體輕盈心情舒暢,心安住在身體內,神安靜并且氣安定,“四大”舒適,“六欲”消失,心安住在“道”,與“道”合為一體,心情喜悅,稱作“得道”。第二候【原文】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知人,勿令舊識。【譯文】第二階段:超過了一般人的限度,外表看上去就象兒童一樣,身體舒適心靈安祥,通達神靈視力超常,移居到其它地方,選擇合適的地方安居,不讓他人知道自己原來是誰。
第三候【原文】延年千載,名曰仙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煙霞,綠云捧足。【譯文】第三階段:延長壽命達到千年,稱作“仙人”,游覽名山,自由自在地飛行,青衣童子作侍衛,玉女歌聲飄揚,騰空踏上煙霞,綠云抬起身體。第四候【原文】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立。【譯文】第四階段:修煉身體成為氣,氣圍繞著身體發光,稱作“真人”,隨意地存在或消失,身體光明自然照亮,晝夜一直明亮,游歷各“洞宮”,許多仙人隨從。第五侯【原文】煉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譯文】第五階段:修煉氣成為神,稱作“神人”,變化神通自由自在,能力無窮,力氣大得可以使“乾坤”變動,可以移動山和海。第六候【原文】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譯文】第六階段:修煉神與物質結合,稱作“至人”,神既然已經通靈,物質與形體沒有固定,針對人不同的情況進行教導,相應地變現出外形。第七候【原文】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圣賢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譯文】第七階段:身體超越世界,離開平常的生命形式,與“大道”和“玉皇”,共同居住在靈妙的境界,圣賢聚集在一起,宣揚真理,創造并且通達靈性,物理世界無不通達,修行到這種程度,才到了“道”,所有的虛假行為停止,稱作“究竟”。今時之人,學道日淺,曾無一候,何得通靈?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委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此胎息定觀,乃是留神駐形,真元祖師相傳至此。最初真人傳此術,術在口訣,凡書在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智之人,逢斯圣文矣。【譯文】今天的人,學習“道”時間短,最初的第一階段還沒有達到,怎么能夠通達靈性呢?只是固守著愚癡的情欲,保持著劣質的物質,四季變遷,身體衰老、容貌色衰,身體凋謝歸為黃土,還稱自己已經得“道”,錯誤呀!這種“胎息定觀”,是保留住精神和身體的方法,具體實踐要點在“口決”中,不寫在文章中。品德高尚的人,才能遇到這個方法。仔細研究,必然獲得,賢良豁達的人,會獲得這篇圣文。行功,碧光欲環,龍吟初現,游走天地,功諸關節,筋力易換,轉衰為壯,內視觀心,握固靜思,固精練氣,運轉奇經,養氣化神,上行重樓,神還虛領,月影以避,一光未通,虛化三花,陽氣乍露,日之初升,所謂五時七候也。有論參考:此謂胎息定觀,乃留神駐形之道。其中第六時、第八候,術在口訣,不書于文,口耳相傳,另也可在列子中自悟,然非天縱者而不行也。與碑刻本坐忘論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