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夫人楊氏:相濡以沫
杜甫的夫人姓楊,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她比杜甫小十幾歲,結婚那年,杜甫三十歲,楊氏應該不到二十。她跟杜甫至少一起生活在三十多年,她不是“杜甫生命中的達人”,但她是杜甫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關于她的資料,我們所能了解的就這么多。她不像李白的第四位夫人宗氏,留下過“千金買壁”風流佳話,也不像后世李商隱的夫人馬氏,出身名門,才藝出眾靠著李商隱一首首纏綿悱惻的詩歌,立起一個多情賢淑的大家閨秀的形象。她是一個普通得再普通不過的女人。風風雨雨數十年間,不管杜甫是貧窮、疾病、無望中掙扎,還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忍饑挨餓,她都不離不棄,緊緊地地追隨在杜甫身邊,為杜甫營造一個雖然貧寒但充盈著溫暖的小家,讓這位雖然當時籍籍無名但數百年后被后人推向唐詩頂峰的大詩人生命中始終流淌著一條溫暖的河流。
網上搜到一篇文章《杜甫的太太:我可能嫁了一個假詩人》,文字十分詼諧別致:
杜甫把楊小姐娶回家了。他比她大11歲,還有人研究說,他比她大21歲。要是今天,像這種年齡差距,杜甫應該叫人家小甜甜才對。可是杜甫不懂,嘴巴特別不甜。他稱呼楊小姐,統統是一個特別沒有美感的詞——老妻。“老妻書數紙”“老妻憂坐痹”“老妻寄異縣”……好像根本不知道到底誰更老一樣。
楊氏夫人有時都懷疑:這么不會說話,我嫁的是不是一個假詩人?就算他偶爾不叫老妻了,也要換一個同樣很難聽的詞——“山妻”。比如:“理生那免俗,方法報山妻”。
他回到窄仄的屋里,拿起了筆,在膝頭寫下了八句詩,題目就叫做《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如果翻譯成現代文,大意就是:今晚上的月亮啊,她只能一個人看。那沒長大的娃娃啊,還不能把憂愁替她分擔。涼夜的霧啊,濕了她的秀發。冷冷的月光,映得她玉臂也生寒。什么時候我們能再相見,依偎在簾下,不再淚水潸潸。
小時候讀《月夜》,不相信這是杜甫的作品。一個滿臉胃疼相的老家伙,怎么會寫這樣纏綿的詩呢。他以為自己不會寫情詩,她也以為他不會寫情詩。但是亂世之中,他揮筆一寫,一不小心,就寫出了整個唐朝最動人的一首情詩出來。……
這篇文章的作者,筆者個人覺得,一定是個有慧眼有慧心心細如發的人,他這么敏銳地察覺到杜甫詩歌中對自己夫妻關系的表象特征和彼此浸在骨子里深情。那么,杜詩中的楊氏,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呢?
1.她有過青春綻放,有過美和愛美的時光,當有形的美不再,便讓內在的美閃光。
《北征》詩,寫杜甫從左拾遺任上獲準回家省親,給家人帶了如下禮物:“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羅列。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從上面描寫看一看出幾點:
1.杜夫人曾經喜愛化妝。所以,杜甫從長安帶回了絲綢和粉黛,杜夫人趕緊給自己化妝。杜夫人是那么的專心和投入,以至于小女兒學母親的樣子把脂粉涂在臉上,弄成小花臉,杜夫人都沒有注意到。
2.杜夫人很美。在長期食不果腹的艱難生活中,她獨自一人養活幾個孩子。我們可以想見,她應該多么憔悴瘦弱。但略施粉黛,“瘦妻面復光”,又恢復了從前光彩照人的樣子。《月夜》一詩,詩中后四句專門傾訴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此時杜甫已經四十四歲,也已成婚多年了,可在他的想象中,杜夫人有“香鬢”“玉臂”,相隔千山萬水,想起妻子,回味著相濡以沫的時光,眼前仿佛閃過妻子冰雪一樣的臂彎,幾乎嗅到了她身上熟悉的芳香。雖然“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我們也由此看出杜甫妻子的美容。
當歲月不再,當苦難如影隨形,當紅顏漸漸褪色,她的心卻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充盈。
2.她是苦難的化身,但卻能把苦難升華成大愛,讓大愛匯成河流。
“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將妻子安排在羌村,只身北上報國。楊氏只能在貧困的條件下獨自撫養孩子,等杜甫歸來。
杜甫詩《北征》中描繪探親的所見聞,道:“妻子衣百結”、“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可見楊氏生活之困苦。公元757年,杜甫做了左拾遺后,從當時流亡朝廷所在地鳳翔返回羌村看望妻兒。
《羌村三首》的第一首,記錄了夫妻見面的情景。傍晚初見時,“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深人靜后,兒女睡去后,夫妻二人是“夜闌更秉燭,相對入夢寐”。夫妻二人,因為重逢的喜悅,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見面了,誰也不愿意睡去。這是什么樣的夫妻感情!
乾元二年(759年),關中大旱,饑荒蔓延,正在同榖(今甘肅成縣)落腳的杜甫一家,陷入從未有過的饑寒交迫中,“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天寒地凍,為了妻兒,杜甫不得不上山揀拾橡樹果子或者去挖野芋頭為食。杜甫生活困苦如是,令人唏噓。
761年,當時,杜甫棲居成都草堂,生活極其窮困,只有充當幕府,仰人鼻息,勉強度日。他寫的《百憂集行》: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生活細節來表現生活的困苦,說年幼的孩子,不懂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哭鬧著要飯吃。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風暴雨之夜,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杜甫詩歌中的妻子楊氏,是一家人廝守在一起時的楊氏,是杜甫親眼目睹到的苦難,他知道不知道,當他常年流轉在外,妻子獨自一人撫養幾個未成年的孩子時,那是怎樣的痛苦和艱辛?
但是,我們從杜甫的詩中看到的楊氏,沒有怨言,默默承受,當杜甫斷線的風箏一樣偶爾飄落到那個千瘡百孔的家,楊氏毅然拿出似水的柔情,來撫慰這個官場上不得意,作為丈夫和父親難盡職責的男人,讓這個傷痕累累的男人還能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園。
《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這兩句,寫夜深人靜后,兒女睡去后,夫妻二人不斷地更換蠟燭,相擁而眠,相擁而泣,讓人仿佛看到,楊氏夫人似乎無比恐懼老杜的那張老臉從自己面前消失,恐懼自己在消失了之后回憶不出那老臉上的溝溝壑壑,就趁著蠟燭的微光,將那老臉一遍遍端詳……
他寫的《百憂集行》中的“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兩句,簡直寫出了兩人艱苦面前,甘苦與共,患難與共的心靈的交融和共振。
她是苦難的化身,但卻能把苦難升華成大愛,讓大愛匯成河流。
3.當期許成空,卻不許信任改變;當艱難相隨,卻不讓馨香迷失。
成都期間,杜甫偶爾去嚴武的節度使衙門上上班,但大部分時間過著閑居的生活。官場越來越遠,理想越來越空,身體越來越差。不管他心中時常會涌動起什么樣的洪流,但在妻子眼里,他可能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普普通通的丈夫,普普通通的父親。
當年,楊氏肯定有期許,期許丈夫青云直上,期許丈夫光宗耀祖。當期許成空,卻不許信任改變;當艱難相隨,卻不讓馨香迷失。
成都期間,杜甫一家相對安定的生活情境中,有兩次出現杜甫妻子楊氏的形象,《江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這是杜甫寓居在成都時的生活,妻子閑來無事,正在紙上畫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鐵針做釣魚的魚鉤。上句的“畫”和下句的“敲”,從動作上表現出了妻兒的專心與專注的神態。杜甫通過對妻兒對照描寫,一老一小,不但表現了一家人和諧之美,也表現了對相依為命的妻子的眷戀,同時還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顛沛流離生活的厭倦。字字都展示了平淡中的幸福。
《進艇》:“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蛺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雙。茗飲蔗漿攜所便,瓷罌無謝玉為缸。”
親自制作弈棋道具,并陪丈下下棋,劃劃船……杜甫的妻子,是個活潑有趣有才藝之人。其中“俱飛蛺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雙”兩句,顯然是在以蝴蝶、并蒂芙蓉比喻詩人夫妻的纏綿與幸福。一千多年之后的我們,讀到這樣的詩句,都不免感受到股股暖流溢滿心胸。
楊夫人就像陳年的老酒,含蓄,深沉,五谷的精華就那么深那么深地沉浸在緩緩釋放出的陣陣芳香之中……????
楊氏夫人最終的結局,史料上查得到。元稹《杜君墓系銘》說楊氏夫人“四十九年而終”的話。但她是那一年亡故的,卻眾說紛紜。一是在杜甫在公元766年到達夔州之前,楊氏夫人已經去世。另一說認為楊氏夫人應該死于公元764年左右。? 但無論如何,那是杜甫最需要她的時候。 人生有時候,殘酷的令人發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