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別人以為的公平,也許你覺得不公平,反過來也是如此。問題出在哪里呢?發生的頻率不同,很難達到共振,更不必談及共鳴。于是各圓其說,各說各理。同頻人的關系也是穩固的。
411. 逃避苦難可以讓一個人暫時舒服,不過有一天,苦難還是一樣不差地來到身邊。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坦然面對來臨的苦難,樂在其中地解決它,直到苦難在心中成為了保護自己的鎧甲。
412. 表達越直接越拉開距離,表達的方式決定了關系的成熟度。交往中的拒絕是合理的,即使對方感到不舒服,畢竟迎合的關系并不是真正持久良好的關系。
413. 一個人用柔和的語氣說有力度的話,可以表達情緒,但避免帶著情緒去表達。可以拒絕他人,但避免帶著情緒拒絕。
414. 但凡走在路上,經過的地方,你都會呼吸過那里的空氣,你的鞋上都會沾上那里的塵土,那都是你的一部分,不管你喜歡與否。
415. 當你面對一個選擇的時候,如果第一反應是拒絕的或是排斥的,那就是自己的正確選擇,即使其他人講出多么合理的道理。你的決定是潛意識的表達,而他人的道理是意識的主觀體現。
416. 一個女人有較強的敏感力,不是什么短板,反而是女人細膩的一種體現,能夠覺察自己和他人的邊界,專注于自己的生活品味。
417. 有的人害怕獨處,卻不愿意走出家門;有的人喜歡交際,卻寧愿多宅在家里。內心深處實際上是一樣的想法。如果理解了“貧子衣中珠”,那么就可以覺察到自己生活的方式。
418. 一個人容易產生情緒,但很難減輕情緒。原因在于自我控制與和解的能力。說實在的,最終是和自己較勁兒。
419. 有一部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除了有喜劇的色彩,也詮釋了古人的這句俗語。心急投射出焦慮或者貪嗔癡慢疑的狀態,所以心穩下來,不著急。可以想一想疾風驟雨來臨時的場景,也許心就不急了。
420. 真正孤獨的一個人,并不是讓他人認為孤僻,而是依舊能夠融入和諧的關系里,只是懂得邊界和尺度。
421. 一個人的言行猶如下圍棋一樣,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算數的,不符合規則的必然令人令己尷尬。
422. 在生活中,共情要比煽情產生的慰籍大;看破要比不說破產生的影響深;被動要比主動產生的吸引強。
423. 與其小心謹慎地處世,不如嚴謹周到地做事;與其坦誠布公地說話,不如謙卑穩重地傾聽;與其據理力爭地辯駁,不如默不作聲地退讓。
424. 對于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說出來引起的反應或者產生的態度是不同的。原因在于人的思維各異,進一步地說,一個人經歷越多,見識越多,格局越大,話便會以共情的方式講出來,這叫“心中有你”。其他人也許僅僅是說話而已,甚至無意識地帶上自己的情緒,這叫“心中有己”。
425. 比較用不好的話,會產生嫉妒或嗔恨從而對立;比較用好的話,會產生共生互愛的關系。
426. 真正健康的生活狀態是平靜的,心里是喜悅滿足的。展現出來的并不需要慷慨陳詞的渲染,而是用心靈和精神層面體會的綻放。
427. 純潔干凈的靈魂可以帶來生命的改變,但是具有潔癖的身心并不能體現生命的美好,反而成為了活著的枷鎖。
428. 有的人雖然不停地學習修進,卻反復著貪嗔癡慢疑的糾纏,所以什么是真正地看見,什么是真正地覺察認知,最終還是回歸到塵世間的各種關系里去領悟,進而提升自己的活著的質量。
429. 一個人的潛意識轉變為意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修煉一個人的心性的過程,是在塵世間經歷起起落落的時候,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和言行。不過,同時也會伴隨著與眾不同,具有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境,給人一種親和溫暖的感覺。
430. 如果一個人容易被激怒或者容易產生情緒,那么大部分源于內心的不安全,渴望被認可,渴望被看見。說實話,心理學里有一個“聚光燈效應”,被看見真相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在別人眼中到底是什么,確實不必在意。
431. 皮囊是自己的,可怕的是靈魂里卻安放著他人的生活軌跡。借用李清照的詞“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432. 在交流中,如果一句話或一個詞語每次都出現,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表現的是什么心態呢?對方會是什么反應呢?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433. 之前,感覺身體的厚重,每個器官都是深不可測的。直到有一天,突然發覺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合二為一,變得輕盈簡單,從而活得更通透,更悠閑。
434. 把潛意識顯化出來,進行外化,逐步地通過意識呈現,那么真實的我就活出來了,輕松舒暢,不會在意他人的各種聲音。
435.良好的伴侶關系,性是最關鍵的,這是一種本能,又是福流流動起來的最佳途徑,更是孕育生命的偉大奇跡。柏拉圖式的愛情固然也存在,但畢竟靈魂的喚醒與碰撞需要性的連接才會達到升華。
436. 最近,有一部電影非常火,叫《倒倉》,本質意義是要做自己。那么如何成為自己呢?也許沒有一個人給出明確的答案。況且,每個人的自己各有不同。用簡單的直白的話來說,就是該叛逆的年齡就叛逆,人多能聚群,獨處能自賞,走上臺不怯場,遇到事該急躁就急躁,不掩飾自己的弱點,也愿意展示自己的優勢。再通俗一點兒,猶如一年四季的變化生活著。再高雅一點兒,順勢而為,依道而行。再簡化成兩個字:天道!
437. 不善長言語表達的人,越有智慧,越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具有看破不說破的功力。
438. 你身邊的環境不可能純凈如水,也不可能胸懷若谷,更沒有山清水秀,那么就好好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與自己無關的選擇忽略就很好。
439. 一個人說得頭頭是道,與別人溝通時,時不時地打斷對方的話,力圖證明自己的想法,那么這個人往往是由于匱乏或者渴求被認同導致了這種狀態。一旦對方反駁他/她,會立即據理力爭,直到對方向他/她屈服。所以這種人不值得交流重要的或者推心置腹的話。
440. 原生家庭,英文單詞original family, 字面翻譯過來的。不清楚如果挖掘一下老祖宗的文化,到底哪幾個字更適合描述我們的父母與自己,以及父母的父母與父母。當然再往前倒的話,可以叫做老祖宗。不如直接點兒叫做初始家庭,即使聽著有些生硬,猶如電腦初始化。一個人出生于初始家庭,首先經歷的是物理變化,比如投射,上行下效。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聲無息地發生了化學變化,比如重排反應。所以一個人一旦遇到了傷痛,便會埋怨自己的初始家庭。
441. 當看到或遇到你身邊的親人面臨困苦的時候,一個人很容易產生同情或憐憫心,這是正常的感情反應。但是,如果繼續采取行動或者比當事人更焦慮,那么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僅影響當事人的好轉,而且這個人無形中也承載了當事人的命運。所以關系中有必要保持邊界,保持距離,做好自己。
442. 當一個人感到緊張的時候,往往會自言自語“我不緊張”,或者陪伴的人對他/她說“不用緊張”。那么,結果如何呢?如果讓你選擇“我不緊張”,還是“我接受我緊張”或“我允許我緊張”,那么你更會選擇哪一個呢?哪一個更讓你感覺輕松呢?
443.越是認為值得信任的人,越是最先背刺你的人,無論是有意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關系中起初沒有保持該有的邊界造成了理所當然。
444. 一個人的平庸不可怕,可悲的是平庸地理所當然,而且從不考慮做過事的背后代價!
445. 喜歡孤獨的女人,清雅高潔,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了身邊的萬物之中,她的一切不再獨有,并有一顆忠于自己的靈魂。
446. 一個人不是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她/他有給對方留有空間的能力。一個人不想迎合對方,而是她/他有讓對方傾訴的認可。
447. 一個人叛逆,往往理解為對外的叛逆,如果感覺到有負面情緒,比如焦慮、擔心、恐懼的時候,何不對自己叛逆呢?另外,一個人以毒攻毒,通常理解為對外的應對,或者中醫的術語,如果感覺到自己有前面提到的負面情緒,何不對自己以毒攻毒呢?
448. 總是迎合著對方去說,總有聽膩的時候,因為難以判斷是真是假。好感始于迎合,而信任終于迎合。
449. 一個人一切準備就緒,依舊走不出去,原因在于內心的恐懼與自我懷疑,或者對自己的不認同,糾纏于自己不配得。
450. 如果一個人使用有條件的交換滿足自己的需求,那么這種關系是僵硬的。
451. 一個人活得通透的時候,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再有激烈的情緒;與任何人溝通的時候,不再有一絲生疏的距離。這也許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吧。
452. 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在于這個人與你出現分歧時產生了第一反應,包括她/他的言語和神態,因為那是潛意識的呈現,恰恰是與你相處的態度。
453. 任何的說教只適合自己,如果對他人的言行感到不舒服,說明了他人沒有問題,而是投射了自己的某些問題。所以,沒有必要動不動去說教他人,甚至沒有理由去評判他人,即使你在他人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454. 忠于自己就是真正地愛自己,覺察自己的內心,少揣摩他人的看法與認知,用真摯的感情滋潤自己的身心。只有自己富足了,你身邊的每個人自然而然地會受到深深地影響。這就是福流或是心流的涌動。
455. 健談的人未必活得通透,也許是內心的某種需求或隱含著不安全感。少言寡語的人未必活得小心翼翼,也許是悟透了人性之后真正地回歸自己。
456. 錢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在朋友面前,尤其親密關系中,不避諱談錢,因為錢是你我他的價值的外在體現。直白地說,有誰不喜歡錢呢?錢,代表了你的能力,代表了你的價值,代表了你的富足,也呈現了你的慈悲。錢是愛的流動,不是愛的欲望。
457. 一旦一位女人有了靈性,不是利用靈性看清他人,而是時刻與自己的潛意識交流,也許在他人看來這位女人少言寡語,實則她的世界早已經與天地合二為一。
458. 一個人是可以自始至終地保持自己的內心純潔如水的,即使有時候也會被身邊的親友利用或是被欺騙。換句話說,一顆白水晶般的純凈之心,猶如天使的翅膀,不會扇痛身邊的每個人,即使翅膀的羽毛會被打濕或被折斷。
459. 一個人可以老做好人,但絕不做老好人;一個人可以老愛說話,但絕不做老話嘮;一個人可以老去吃虧,但絕不吃老虧。
460. 去年的結束,意味著今年的開始;今年的結束,意味著明年的開始。一年又一年,猶如大海的波浪,看似相同,又各自不同,于是看上去大海才那么魅力無窮,大海才那么遼闊無邊,于是我們才知道自己的歸宿。
461. 對于一個人的尊重,往往表現在兩個人的意見出現分歧時,對對方的態度、情緒和格局。
462. 善良本來是一種品德,并不是美德。一個人,用語言表達著自己的善,那是偽善,是可悲的。那是沒有良知的善良。
463. 沉默是一個人最好的處世做人的方式。沉默是最有力量的回應,沉默也是關系中的潤滑劑,更是提升關系質量的粘合劑。
464. 社會上普遍討論的是師德師風和醫德醫風,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人德人風,再深刻一些就是指家德家風。
465. 掏心窩子的話,到底是說給誰聽的?不是給他人,反而是自己。那正是內心的獨白。
466. 良好持久的關系中,并不是無話不談,而是體現在如果沒有必說的話,就不必要談。而是不必要的話更不必要去談。
467. 被他人埋怨甚至質疑,何嘗不是一種自我釋放呢?從來不存在一個完美的自己,即使我認為我自己完美。所以,他人的眼光只是他人的視覺而已。
468. 條形碼從遠處看,沒有什么區別,但是掃出來的數字各自不同;微信碼猛然一看,沒有什么特別,但是掃出來的名字各有不同。看人也是一樣的。
469. 如果友誼的關系中,自己感覺到了不被尊重,或者感覺到了失去了自尊,當你為了維護自尊,主動做出或者說出摯友不愿接受的言行時,但是對方反而疏離這段關系的時候,不如就讓這段關系逐漸淡化。真正的情誼是經得起各種考驗的。換一種方式就是說,合理的拒絕或者產生的攻擊性,并不是讓關系疏離的因素。
470. 一個人的成熟,不是反映在年齡的大小和言語的多少上,關鍵在于這個人的眼神以及神色是否禁得住被觀察。
471. 如果一個人喜歡習得歷史和哲學,那么這個人的生活會穩定自然,為人處世平和淡然。
472. 友人的關系最好避免以藤蔓與大樹的狀態存在,恰到好處的是果樹與果樹之間的關系,各自碩果累累,共同沐浴日月同輝之氣,彼此欣賞雙方的好與壞。
473. 愛到深處是放過對方,給予對方更多的自由空間。懂得放手,并真心地祈愿對方過得更好,才會真正地學會去愛和被愛。
474. 施善者樂于助人并不是壞事,但是如果越過了對方的邊界,令受助者感覺到了不被尊重以及不舒服,那么這位施善者反倒成為了受害者,甚至施虐者。想必有些關系疏離的原因也在于此。
475. 一個沒有真正地愛自己的人,如果總去討好或者迎合他人,無論是在親情關系、友誼關系、還是同事關系中,來得到對方的認可、感謝或是索取來的所謂的愛,那是非常無力的,終歸有一天會因為對方的冷漠和傲嬌感到無助與空洞。
476. 當你與他人相處時,別人認為你棱角分明的時候,你就活出了自己。
477. 一旦一件事情說得太透徹了,即使它是件好事,也會變得平淡無奇,失去了事件背后的價值。所以做到花未全開月未圓的狀態,便是做事情的最佳效果。
478. 對別人給予共情要注意適當的時機與環境,同時不是得到對方對自己的認可,而是通過共情,讓對方覺察到她/他本身需要撫慰或者釋放的情緒,讓對方得以情緒的舒緩與安定。而且,不能抱著同情或憐憫的心理狀態去給予共情。
479.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人認為最好的未必是自己最好的。合適與否取決于自己的眼光和認知,與他人無關,尤其與他人的評價無關。
480. 黑夜比較容易令人打開一個人的真實的世界,包括高尚和丑陋,甚至現形。不過恰恰也是真正看清自己并且反省的最佳時刻。療愈自己的永遠是自己,外界再好,也只是磨練心性的工具和陪襯。
481. 一個人的心臟即使生病,一般情況下還是紅色的,但是一個人的人心未必還是紅色的……
482. 一個人的善良是良好的品德,甚至是人格的一部分,但是被他人利用而且理所當然地成為慣性,善良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成為他人的利益助推劑。所以真正的善良務必給予正確的人。
483. 關于同學聚會的意義,就是沒有任何意義。長期保持聯系的同學不在于這次聚會的時刻,依舊聯絡著。沒有聯系的同學即使建了群,加了聯系方式,該不聯系的還是不聯系。所以同學情大部分留在了畢業照的那一刻,留在了校園里。這就是非常普遍的人性。
484. 永遠不要操心其他人的事情,可以給予合理的共情,決不能同情,更不能主動給對方拿主意,因為你的生活理念永遠不會與對方合而為一。
485. 無論關系再好,也不能主動評論對方的隱私空間,甚至參與,更不能為對方做決定,這是因為嚴重破壞了關系中的邊界。猶如象棋一樣,楚河漢界,不但是對雙方的約束,而且有利于彼此的發揮。
486. 什么是真正的放下呢?怎么才是真正的快樂呢?當你眼前出現的每一個人或者事情,你可以允許你的情緒存在或者表露,而不是刻意地去壓抑,過分地在意對方的感受,那么你便做到了。
487.一個人風生水起的時候,最容易忘卻的便是曾經在這個人的事業初期給予他/她托舉的那些人,因為他們了解這個人的弱勢。雖然施助者并無他求,但是這個人會產生掩飾曾經經歷的心態,有的是無意的,有的卻是刻意的,具體表現在行為上或者言語里。這也許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488.一個具有鈍感力的人,大部分不會及時地回應他人的想法,不是不想說,而是不必說。同時如果具有良好屏蔽力的話,對雙方的關系非常有利。
489. 好好地吃飯,好好地睡覺,好好地運動,好好地說話,好好地做事,并不會那么好好地達到。這是非常無語的現象。
490. 在親密關系中,真正感覺到愛的那一刻,恰恰是覺察到失去對方的那一刻。
491. 一個人在非常興奮、驚喜或者憤怒的時候,不應該輕易地馬上給予回應,因為那一刻完全是潛意識的反應。最好的緩沖方式便是深呼吸3次,閉上嘴巴不說話。
492. 出現問題并不是問題。好好地解決好問題才是沒有問題。產生矛盾不是問題,不化解矛盾,甚至復雜化,卻成為了問題。Be or not to be, that's not a question. 覺察到,就沒有了困難,反之,有困難。
493. 脫口而出的話,最能反應一個人的人品,甚至對方的價值觀,可以作為衡量對方是否可以繼續相處的條件。處世中的關系決不允許將就或者迎合。
494. 你認為我怎么樣不重要,因為那是你潛意識里你的樣子。我認為我如何最重要,因為那是我本自具足的狀態。所以你對我的任何態度以及你產生的各種情緒,與我無關。
495. 如果遇到好事發生的時候,通常地反應是興奮、開心或者激動。一旦遇到壞事發生的時候,通常地反應是沮喪、憤怒或者悲痛。這是普通人的情緒狀態。所以處事不驚,遇事不亂,能夠覺察到一個人的心境。
496. 當一個人夸你的時候,坦然接受,盡量不說“哪里哪里”,不對自己的能力打折扣,去除不配得感,即使對方也許會認為你輕浮不自謙。因為最了解你的,只有自己。
497. 當你真正為自己而生活的時候,你學會了拒絕,你學會了選擇,你學會了對待各種情緒,你更學會了斷舍離,你也覺醒到自己的需求,你才會真正體會到柔中帶剛的魅力。
498. 當你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再有后顧之憂的時候,即使對方反駁你或是否定你,你該恭喜你自己,你復活了自己,你不再討好或迎合他人,也不再過多地考慮對方的感受,但是你不能自負或者自以為是。猶如火車只有在軌道里才會步入正軌前行,一旦偏離,便會釀成事故。
499. 對于屢次對你用盡心機的人,甚至觸及到你的利益的人,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順從回應,不是置之不理,不是遠離躲避,而是以牙還牙,鏗鏘有力,不卑不亢,自信爆滿,回擊對方的所作所為,以及言語的自大。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壓制什么,而是擺正我是誰,我該做什么,我該如何做我自己。
500. 說自己有問題的人,實際上沒有問題;說他人有問題的人,實際上這個人有問題。說自己沒有問題的或者說他人沒有問題的人,實際上都沒有問題。
501. 一個人在各種為人處世的關系中,到底是用腦還是用心呢?如果這個人是用腦去處理的話,那么就是從內到外的傳遞,而沒有反饋從而形成一個有缺口的圓環,難以繼續轉動。如果這個人是用心去處理的話,那么就是從內到外,然后又由外回應到內,自然地形成一個轉動的圓環。所以為什么有的關系持續得長久,有的關系卻短暫無力,當然與發生的事沒有多大關系,源于一個人的腦與心。
502. 心事,造句的話可以是這樣的:“這幾天,我吃不好睡不好,心事重重。”我理解的心事是這樣的,心和事是不同的部分,由于事,令一個人的心產生波動,從而對事產生進一步地心有所動,便產生了心事重重。所以是心事呢?還是事心呢?是由事心動呢?還是由心事動呢?于是似乎容易產生墨菲定律的反應。
503. 我個人認為潛意識可以完全脫離意識發揮它的效能,而且都是最真實的。意識也可以游走于潛意識之外,真實與虛偽的共存。潛意識不需要思索的反應,意識需要時間的襯托。
504. 大部分人遇到了自身的問題,習慣去外面尋求答案或者解決辦法,也許本能地想從外面找到依賴,達到自身的平衡。但是也許最終問題并沒有解決。古人早就有智慧的一句話“解鈴還須系鈴人”。
505. 一顆螺絲和一顆螺母只有配套才能擰緊,一把鏟子和一口鍋只有搭檔才能炒菜,一只手和一只手只有伸出才能握住,一把鎖頭和一把鑰匙只有契合才能鎖門,一個人和一個人只有同頻才能共生。
506. 容易發脾氣的人,不一定不好相處,只是他/她的脾氣并非由自己左右,只是承認自己脾氣不好,值得認同。如果不承認自己愛發脾氣,那就存在人格的定性,本人不認同。
507. 不需要輕易地為他人的情緒買單,進而減少了一些對抗、不滿、迎合或者討好的欲求,轉向升為融入身心的靈性,更加接近與天地的心流的連接,這是值得擁有的有價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