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不要等到畢業之后》剛上大一,那時候不知道秋葉大叔的本名只是覺得這個作者的觀點很透徹。第二次讀已經大三,沒想到兩年過后依舊啟發頗深。信息會過時,但知識永不過時。
掃了目錄,直接翻到第五章,這章竟解決了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考研OR就業不僅是我也是無數莘莘學子永遠的難題。完整搬來一段大叔的回答。
我就見過很多同學既拿到考研的錄取通知書,又拿到幾個好單位的錄用通知書,再神勇一點的順便還談個戀愛旅個游。誰告訴你6個月考研復習期里,只能做兩件事?又有誰告訴你,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只能用在一點上產出才會最高?別給自己制造邏輯陷阱,然后浪費大量時間在里面糾結,有這時間,足夠你寫一份好簡歷,然后海投給一百家單位了。
別不信,我還真見過這種人。在讀雙學位的時候,有個武漢科技大學的學長一邊讀雙學位一邊考中山大學研究生。而且是因為雙學位績點達到4.0才被班主任拉到我們班給學弟學妹講經驗。周末上課聽課聽累了就復習考研,考研復習累了就刷手機。考完高數的當天預計成績不過線,立即跑到廣州去面試。在別人或焦急等成績或傷春悲秋的時候他已經拿到了三個offer。沒錯,到最后他也沒有考到理想的學校。但你能說他是loser嗎?
說到一百家簡歷,我想到了超哥。一個百度某事業部的大神。比我大一級的過來人。一次我向他抱怨我群面有多渣,水平有多爛,他卻問我你有過幾次面試幾次群面。我掰著指頭數了數,“三次吧”。 他彈了彈煙頭,輕描淡寫卻擲地有聲。“我投了一百家公司,練到第三十場群面的時候才得心應手。”
后來,他寫了一篇文章《你的努力,全都輸給了浪費時間》。文章的核心觀點是猶豫不決+思而不學,才是最大的浪費時間。我們不斷地想要節省時間,但是我們壓縮睡眠、拒絕社交換來的時間,卻因為猶豫不決而被浪費在更沒有價值的自我懷疑中。我們猶豫著是否考研的時候,別人已經背完了一本新東方單詞書。我們瞻前顧后的時候,別人早已開始行動。
這或許不完全是我們的錯,這個浮躁時代給我們涂抹了一層功利的色彩,做一件事前總是先想有沒有回報,可殊不知這樣思維方式耽擱了多少本該或揮汗如雨或 熱灑青春的年華。我們只有在誠實承認自己身上的無知、淺薄、貪妄之后,才有勇氣去應納遠方與明亮。
其他收獲:
1與世俗和解而保持自我,與現實妥協而不忘突破。喜歡這句話是因為很貼切地形容了我們這代年輕人迷茫的心境。
2關注細節 如公交車到達時間,(這個在學時間管理的時候我特地觀察過??)如觀察高峰期人口是否提高來得知在某些地段投資是否合適。作為媒體領域的學生,更要時刻關注細節。
3章節的敘述方式。理論+實操訓練+講故事的形式使本書更有實踐性。經觀察發現,如果每節前后附上思考題,讀書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應用能力也會增強。“帶著問題讀書”是我們小學上語文課就開始接觸的好方法,現在依舊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