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晨迷迷糊糊躺在床上,還在盤算著今天幾點起床比較合適。突然聽見一聲“嗯啊~”,娃娃興奮地喊了一聲:“我醒啦,準備起床了?!?/p>
聽見娃娃這么精神滿滿的聲音,我覺得真的很棒啊。以為他準備好要以良好的狀態迎接早上的籃球課了,誰知娃娃竟來了一句:“昨天過端午節老師們休假了,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補昨晚的思維課,對嗎?”
心下一聲咯噔,孩子原來還沉浸在對自己這會兒特別喜歡的思維游戲課的期待里。只得淡淡地告訴他,“不,你忘記了嘛?我們講清楚了的,今天按照日程是籃球課?!?/p>
于是,接下來,料想之中又極不情愿的事情發生了。語言系嘮叨精小朋友反反復復碎碎念,“我要上思維課,不要上籃球課。你明白嗎?”不知道他反反復復嘟囔了多少次,反正我是記得我很快放棄了理論,直到開始早餐了,有了食物可以塞住他的嘴巴,才讓他停止了嘟囔。
那時,自己的狀態已經是接近懵圈了,甚至后來出門都忘了帶球,走了一半又匆忙回家取球袋。直到把孩子送上了籃球球場交給了教練,我才覺著舒展了些。
2
平時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免不了和家長們聊,聽大家一起吐槽孩子上各種興趣班,仿佛娃娃們生下來就是要各種學學學,特受罪。尤其是在魔都這種地方,一直有較勁兒的傳統,大家壓力都很大。
對于孩子報班這個事兒,我自認為算是蠻異類的了。一般都是機緣巧合的機會安排了試聽,然后孩子說“很喜歡,我就要學這個”,才會報名課程。
話說,除了盡量不硬塞課程,我們也還會適時停掉或舍棄孩子的一些課外課程安排。
想想,孩子嘟囔的時候還說了這么一段:“你陪著我去上課,你自己也是什么都想跟著學吧,壓力會很大,不是嗎?不如大家都少學點,你也輕松些啊?!?還真會給我們彼此找放松的“借口”!
其實,我覺得孩子說的有一定道理。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放空的時間,壓力需要適度,這樣表現才會更好。
總是會聽到別人講課程怎樣選擇最富有投資性,怎樣安排性價比最高。而我的這種報班思路,應該很多家長難以理解,甚至覺得太兒戲,不懂得規劃吧。
但或許別人不理解的是,我更希望多觀察孩子的舉動和需要,幫他找自己適合的興趣路子,而不想單純以自己的眼光和喜好去規劃孩子的教育問題。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同孩子應該更多接受“消費型”的教育,就是那些能讓自己充滿自信和樂趣感的學習。否則長大了可能會陷入一種不滿足,而反復追逐消費型學習,且容易陷入學習焦慮。
看到生涯書上說,中文的“趣”字,拆開來看是“走”與“取”兩個字,有學習的機會多走走、多看看,自然能夠“取”得多,也就發現新的興趣。所以這個說法也能很好解釋我們課程安排上的“隨性”。
盡管作為家長已經努力讓孩子自選課程,減少各種強行安排的課程壓力了。可即便這樣,課外時間還是很容易被安排的滿滿當當的。而且,這些不完全在我們規劃之中的孩子“自選”的課程,還是不時會讓全家人覺得折騰。
且不考慮教育組合的“投資性”考量,就孩子的狀態瞬息萬變,時不時的叨叨一番說“不想上這個課,想上那個課了”還真挺讓人覺得有些崩潰的。
3
就說說今天的籃球課呢,盡管孩子運動超級爛,正常發揮下連續拍球一般不超過10個。但是,意外的是,試聽課上下來孩子很是開心興奮。再考慮到籃球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增強團隊協作、培養專注力,于是很自然地就報名了。
之前兩節課上下來孩子態度是挺不錯的,總想著籃球這件事兒,平時也不抗拒,還是很喜歡課程的。我們也看到了明顯的效果,孩子的體能、動作、興趣值都明顯有提升。不免對課程開始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所以孩子突然一叨叨,我便不免不自覺地緊張了起來,心里暗想:“孩子,你可千萬別瞎胡鬧不上課。這課是你自己選的,也真的很適合你,對你很有好處。”
或許正是這種被拔高了的期望值讓自己容易陷入焦慮了?
4
可再回頭看看,之前還在嘟囔不想上課的孩子,現在在籃球場上,盡管球打得真的是全場最爛,但一次次不放棄去盡力跟隨教練的指令,一遍遍執行各類動作的模樣。心里便清楚了,孩子是認真的!
不禁開始想,今早迷糊的我,此刻略顯焦慮的我,到底是在關注什么?
考慮到孩子,我總希望我能幫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心靈,找到自己的自信和價值。
而考慮到自己的體驗,我則希望能夠有更好的生活質量。捫心自問,我當下真正最想要改善的,還是從自己出發,不要容易陷入孩子碎碎念帶來的迷糊和焦慮之中吧。
那作為家長,我覺察到了自己的不適感,我感受有自我完善和進化的需要。我應該做什么?突然,腦子里猛然想到的是:
Be Positive!
多夸夸孩子!
5
立刻靈感迸發。今天圍繞籃球課這件事兒覺察到的抗拒、焦慮,對于我們母子而言,不就是典型的“探索型”任務嘛?擱在職場上,就是領導和員工都不擅長的事兒,卻又因為發展需要不得不讓員工去探索執行。
運動這事兒,籃球這事兒,我和孩子對于這件事情都不擅長。他愿意去探索說明他自己有上進的內驅力,我也愿意支持因為我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的事情?;蛟S是他自己不想每次幼兒園拍球測驗的時候都墊底,也下決心要補這個短了吧。
我們把他交給了教練,就是交給了經驗豐富的專家外腦。我需要做一點的就是觀察教練和孩子的溝通適應度。孩子上了球場就專注、不放棄,教練也不會對于他的能力加以打擊,這看著就是一個良性的關系。
除此之外,探索型任務,最最關鍵的,是在過程中領導角色和執行角色的互相鼓勵。那么,也就是我和孩子之間要互打氣是最重要的!否則,大家都不擅長,硬要折騰,還互相叨叨埋怨,還怎么玩下去?這要是職場?上老板和員工這么鬧,碰上95后員工,多半要拍拍屁股走人把老板給炒了吧。
所以,至少我要多多夸獎他!
想到這里,便覺豁然開朗。自己也真正放松了下來。
6
中途休息的時候,我對孩子說:“我發現你每次練習,真的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而且你很認真,盡力去做了。我覺得你真的很棒誒!”
孩子這會兒倒是表現得很自然,“嗯”了一聲,喝喝水、擦擦汗、不嘟囔,就準備著再回去上課了。
這樣的我們就很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