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童年老北京
——讀《城南舊事》有感
杜淳彧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所著,整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20世紀20年代末作者童年時代的生活。
作者林海音生于1918年,父親曾東渡日本經商,后舉家遷往北京。1953年開始了文藝創作,一度擔任《世界日報》、《國語日報》記者,《聯合日報》主編。她因懷念童年生活而寫出了《城南舊事》這一本書,借描寫童年生活而突出舊社會的腐敗,向人們展示了他們孩童眼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蘊含著無限的生活哲理。
在整本書中篇幅最長的是《惠安館》這個故事。主要描寫了英子認識的第一位朋友是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但后來大學生一去不返,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下落不明。英子非常同情她,決定去幫助秀貞。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后的青記,就急忙帶她去找秀貞。母女相認后,同去尋找父親,卻雙雙被呼嘯而過的火車吞噬了生命。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將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看出主人公英子是一位善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可愛的小女孩。從英子幫助秀貞找到小桂子,讓她們母女相認,更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愛幫助弱者、樂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而秀貞的命運非常的悲慘,不僅被大學生拋棄,更被大家恥笑成“瘋子”,到最后母女相認又慘死在轟隆而過的火車輪下。
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是《蘭姨娘》。這篇短文主要寫了父親將施家的蘭姨娘接來,樣樣事情都順著她,而冷落了母親。英子看到父親與蘭姨娘兩情相悅的情景,心中極為不快,卻不被大家理解為不懂事。告訴自己母親之后。,英子憑借自己的機智伶俐,成功將德先叔與蘭姨娘慢慢撮合在了一起,之后他倆一起離開英子家的故事。作者借細膩的筆觸,將這件事情發生過程寫的生動有趣,有滋有味。更從作者幼時成功把蘭姨娘與德先叔撮合在一起的故事可以看出,她還是一位善解人意,精明懂事,古靈精怪,聰明伶俐的女孩子。
我最欣賞的一個故事為全書中的最后一篇《蘿卜干的滋味》。這篇文章寫了振亞與毅軍調換飯盒的故事。“毅軍吃著雞腿津津有味,十分高興,不是我看不起劉毅軍,無父的孤兒。靠寡母穿針引線替人縫補度日,如果不是有人拿錯了,他哪摸得著雞腿吃啊!”從這一段的描寫可以看出毅軍吃上雞腿時開心的樣子,也讓人了解到他家里的情況,非常地貧窮。“可是第二天,同樣的情形又發生了,我也不覺得奇怪,這是怎么一回事?”說明這并非拿錯了飯盒,而是有人故意這樣做。經過一番的巡視,原來是那個圓圓紅紅小臉蛋的小振亞在做“賊”,他不愿讓別人知道才故意這么做的。文中的振亞個子雖然很矮,但他的胸襟卻是如此遼闊無邊,他同情毅軍,所以故意調換飯盒,讓毅軍吃好的,表現出他善良、淳樸的本質。我們要學習他樂于助人、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整篇短文采用了順敘的手法,依次寫出了英子童年、少年、成年的成長經歷,令讀者感到雖然歲月如梭,可作者心底的那一顆赤子之心卻絲毫沒有發生改變,回味童年。
《城南舊事》是文學史上的一顆瑰寶,認真仔細地閱讀會讓你收獲無窮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