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李笑來老師對碎片化的看法:
“碎片化”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腦子里的概念不清導致的。
實際上,碎片化本身沒有什么問題,關鍵在于我們要了解到它代表的是什么?是知識?是時間?還是注意力等其他因素?
很多事情回歸到常識,我們其實就能夠得到答案。
我們學習知識的時候,不會一次學完,也不可能一次學好。我們永遠是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復習一下前面的內容,再學習一下新的內容。而這種斷斷續續的時間最終會讓我們讀完一本書,學完一個學科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個領域的基本框架。
所以我們從小到大就是不停地在用碎片的“時間”,來學習系統的“知識”,只不過那時并沒有一個詞叫做“碎片化”,所以我們也沒有對此產生過任何焦慮。
所以當大家被一個詞弄得焦躁迷茫的時候,不妨試著想一想過去的常識,就能讓自己踏實起來。
其實無論是否接受、使用‘碎片化’這個概念,都是一樣的,我們的目的就是學習長期的、真正的、系統的知識,有時間就直接去做就好了,管他時間是長是短,把學習變成剛需,放棄堅持,換成享受。
? 自己遵循的方法給自己帶來了很大改變,從內心抗拒到接受,再到有些享受。
? 1.賦予多重重大意義,老師說的辦法非常管用,但是不做的話就沒一點用。
? 2.live with it, 這個感受太大了,本人身在俄羅斯留學,很多人感覺語言環境很好,確實,但是非常多的留學生卻仍然生活在中文的環境里,因為國外的中國人很多,所以無論是生活還是交朋友,娛樂完全可以基本脫離外語,感受不到外語給生活帶來的影響,又怎么會有很大動力學習外語呢,于是我開始主動進去外語的環境中,有時會因為外國人一句夸獎,感覺外語真有用,動力十足,有時可能只是一小會順利的溝通,使我對外語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國內的朋友可能沒有這么方便,但是道理是一樣的,直接加入外語的圈子里,或者交外國人朋友,網絡這么發達,真的沒那么難。同時寫作也一樣,加入寫作圈子里,把他們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完全不會覺得需要堅持什么,完全發自內心。
? 3.不斷設置小目標,然后不斷完成,帶來巨大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更努力的,更主動的學,又會帶來更大的收獲,不斷的循環,結果可想而知。目標的設置既不能太輕松,這樣體會不到成就感,也不能太難,這樣很容易放棄,需要自己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