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說是在微信讀書上看到的,非常偶然地點進去,然后被阿太的故事吸引,然后慢慢就看完了。這本書不長,我用不到三個小時就看完了,之后看到書評,很有意思,評價還蠻兩極分化的。對我而言,這本書還是挺喜歡的,那就淺淺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這本書是自傳體小說,作者出生于閩南小鎮。因為太多故事發生的時候還尚未改革開放,小鎮大多數時候顯得愚昧而封閉,混雜著對很多人而言有些無法理解的閩南文化。這本書寫了很多人,有父母、玩伴、同學、陌生人,有些故事我認為荒誕,有些故事我覺得憤怒,但所有的故事我都覺得真實。
我看到有人評價說這本書是“為了哭而哭”“感覺只有對父母的狹隘猜測而沒有愛”,我的感覺倒是有些不一樣。我不知道前面評價者的出生環境,但是我作為一個不是天生出生于大城市的小城姑娘,對于這里面的很多感情多少有些體會。
? ? ? ? ? 關于“愚昧”的土地情結
在原文中,作者的母親是一個對于蓋房子有著極度執念的人,執著到有些病態。而好巧不巧,我居然可以理解她。
我已經算是幸運的了,由于我父母的努力,我不用為衣食住行發愁,在我的小城里過的還算愉快。而更加幸運的是,我所出生的時代已經是“互聯網時代”,而我所在的地方已經幾乎找不到過去的封建與愚昧了。可是,既然是“幾乎”就代表我還是見到過那些本該消失的“愚昧”。
我的外公外婆家是在一個縣城鄉下的小村莊里,在我看來和作者筆下的小漁村有某種地方的相像。在那里,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似乎對土地與蓋房子有著特殊的執念。他們一輩子面朝黃土,認為荒廢田地是不對的,認為一輩子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將祖屋翻新,蓋起高樓。他們寧愿一輩子守著一個在我看來既危險(外婆家外面就是一條沒有紅綠燈的公路)又不方便的“家”,也不肯搬到城里或者其他城市和子女們住在一起。
如果是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是絕對不認同這種做法的。我喜好繁華,耐不住寂寞,所向往的一直是大城市的光鮮亮麗。可是站在外公外婆的角度,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是一輩子的農民,從小就被告知土地是一輩子的依靠,也從小到老都圍著這些土地轉悠討生活。土地是他們衣食住行的來源,土地是他們的另一個父母。我不知道外公外婆是從多大開始種地的,但是我聽我母親說過,她是很小就會幫忙務農,甚至為了不耽誤插秧要提早做完作業,就連我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每年回去的時候都要幫忙“曬谷子”“收谷子”。
如果說早年間他們是為了生計而耕耘土地的農民,那么到了晚年,到了他們本可以不用再辛苦的年齡后,他們是伺候土地的“莊稼人”。這幾乎成了他們的驕傲。即使我一輩子都不會感同身受,我也完全可以理解那一輩子的老人,對于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執念與信仰。荒誕對吧?但是真實。
? ? ? ? ? ? ? 關于對父母的感情
有人說這本書里作者對父母的感情充滿狹隘的猜測,沒有愛意,或者說假仁假義。我倒是贊同一半。我不覺得我們對父母的愛能夠足夠純粹,我甚至不相信世界是有足夠純粹的愛,但是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真誠的。
非常遺憾,我生活的小城,在某一方面還是殘存著“封建余孽”——重男輕女。我的爺爺就是這樣,但慶幸的是,我的父母不是。可是我有一些同學沒有我這樣的父母。
作為女孩子,她們被告知“大學你最好不要離家太遠,反正以后還要回來工作成家”,甚至有的姑娘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學校的全獎才有機會上高中的。作為男孩子,他們被告知“不要選離家太遠的地方讀書,最后一定要回到家里來成家傳代”“之后工作不在家里,簡直就是不孝順父母”,甚至有的父母固執地要求他們早早結婚生子,好讓他們抱上孫子。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自己的“夢想”,是不是也對大城市的生活心馳神往過,甚至在聽到這樣的要求后會不會對父母有一絲絲抱怨。但是我在和他們或是別人的聊天中聽到這樣的事情后,我會想,他們中那么多人都順從了,除了對父母真摯的愛,真的不曾有別的想法嗎?
前面說過我很幸運,我的父母使我衣食無憂,但也就是這樣了,并不是多么富裕的家庭。然而我因為各種原因,對于“外面的世界”,對于“大城市的生活”,有著一種無法忽視的渴望。而再一次讓我覺得很幸運的是,我的父母理解并且支持我想要遠行的心,我的父親甚至不止一次地說以后一定要搬到我的城市來陪我。可是我還是曾經不止一次地因為“出國計劃”和父母爆發矛盾,也因為父母受本身能力問題不能給身在北京的我提供足夠的幫助而略微失落。
盡管我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很幸運”,但是在在北京上學的這兩年里,也實在有些時候會對父母稍有抱怨。我知道這樣很不要臉,我自己也很厭惡這樣的自己,可是在你壓力巨大、心情低落的時候,這樣陰暗、惡心的情緒就不受控制地浮現。這不代表我不愛我的父母,我甚至愿意為了他們而活,但是我必須要承認,這份愛真的不夠純粹,但是真誠而又真實。
? ? ? ? ? ? ? ? ? ? ? 關于功利
看這本書的時候,很多時候我覺得作者是個很功利的人,而在書中作者也提到了這一點。或許很多人會很討厭“功利”這個詞吧,可是我喜歡。或者說,我就是個功利的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太本質的一句話了。人的天性趨利避害,所以我不認為“功利”是個貶義詞,我甚至認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功利的,只是大家每個人所圖的“利”不同而已。
作者出生于小漁村,當他由于父親中風而被迫成為“一家之主”的時候,他也就背上了無形的重擔。而他上了大學之后,為了生計,為了今后的生活,他四處兼職實習,把自己的每一步都安排妥帖,考量每一次選擇的價值,以便于最后可以達到自己所期待的目標。這么做很功利,但是又多么真實。我也是一樣。
我是個愛錢愛享受的人,讓我鉚足了勁花,可能瞬間花出數十萬。所以在我知道我的屬性的時候,我就決定以后一定要做來錢快的工作。我聽說金融不錯,于是打定主意,就它了。所以學理科,所以上財經類院校學金融,所以要實習要考證要出國。為了以后可以找到一份有著讓我滿意的薪資的工作,我嚴密地規劃著現在的每一步。而當我沒有達到既定目標的時候我會焦慮,同時因為我自己的“逼迫”,我的壓力很大,也很痛苦。事實上我真的不是一個多么愛學習,多么愛金融的人,比起研究k線,我更愿意出去看看故宮新辦的珍寶展。可惜我是一個多么“功利”的人,我需要這么做,也只能這么做。
終于,我和書中的作者一樣,被龐大的壓力壓垮。在經歷一場讓我幾乎整夜整夜睡不著覺的崩潰之后,在我經歷了人生中一場猝不及防的意外之后,我終于敢告訴我自己,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于是我開始讓生活慢下來,讓自己去做一些“一時興起”、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于是重新開始讀閑書,寫文字,出門漫無目的地晃蕩。漸漸地開始明白,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在最后看起來我好像是脫離了“功利”的“苦海”,但其實不是的。我的小伙伴和我說過一句話:“現在功利地活著,就是為了以后可以不再功利。”我贊同過,可是現在我有不一樣的想法。就如同我現在寫東西還是希望可以有人喜歡,“功利”這個屬性不會隨著你認清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消失,反倒是它會幫助你認清自己。做一個“功利”的人是很累的,為了追逐它,我們要嚴絲合縫地算計,不僅費腦而且累心。所以如果我們追求的這個“利”不是你內心真正想要的,你遲早會累,然后心底的渴望漸漸浮現,讓你慢慢了解真正的自己。
所以在我看來,“功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更正確地去“功利”。聽起來荒謬,但是就是我最真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