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4歲男寶一枚,活潑好動天真可愛,最喜歡汽車、軌道、樂高以及邀請麻麻和嗲嗲給他講書(讀繪本)。近期因為他的麻麻(也就是本人)想給他進行英語啟蒙,于是在參考眾多外教視頻教學機構后,通過帶著孩子試課挑選了一家,孩子其實很有興趣,聽到要上課就很興奮,但是接下來的表現讓我心碎:
1、坐不住,到處跑,激動興奮的拿來各種玩具展示給外教老師看
2、好不容易坐住了,開始頻繁開小差,主要體現在亂點屏幕上的各種按鈕、不停的撥弄iPad殼子上的邊邊角角(殼子全部都被他摳得起了毛邊),對老師請他跟讀的指令充耳不聞。
3、在我多次明里暗里提醒后,極度不高興+不耐煩,表示出“我很難受”、“我不高興”、“我不想上課了”等情緒。
在我多方了解后,得知孩子在幼兒園上課也有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還一度被老師罰站。孩子的爸爸和奶奶都說他還小,習慣還沒養成。但是我卻覺得,這里面有隱患,可能導致以后上學了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甚至可能有學習障礙……結合他平時無法良好的按時起床、吃飯多少看心情、玩玩具不收拾等不良習慣,我得痛定思痛想個辦法了。于是有了以下的思考:
從一堂英語視頻課引發了我對與孩子相處“關系力”的思考。這個思考的基礎在于:我尊重我的孩子,同時也希望我的孩子尊重我;在我們彼此尊重的基礎上,我傾聽他、贊美他、用非暴力懲罰的方式對他的錯誤進行提醒及約束、真正嘗試和他一起解決問題、讓他離開他不愿意背負的角色標簽……于是我翻開了去年我曾經閱讀過的一本書《何如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去年閱讀的時候,就覺得干貨滿滿,今年7月份我所參加的一個線上社群培訓#拆書幫知識體系精深營#正好有作業是需要搭建關系力的知識體系,于是我正好借此東風,搭建了這樣一個屬于自己的親子關系塔樓。
將書中結尾篇的“這一切是為了什么”,放在我文章體系的開頭,是希望我們明白,我們現在所歸納和總結的技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的刻意練習,是為了孩子,也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我們所愛的彼此。還有一個重要的提醒!重要的提醒!重要的提醒(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即使是你經過刻意練習,覺得自己在掌握了這些干貨技巧以后,還是會在孩子重復將沾滿油漬的手擦在他自己的T恤側擺上,或是在辛苦加班的夜晚回到家里面對他一地狼藉的玩具和滿身臭汗沒有洗澡的身體然后發現床上的席子已經被他蹦壞了竹簽都張牙舞爪的翹起來的時候,恨不得直接一飛腿把他踢到窗戶外面去的——這不是免責聲明,這是人之常情^0^。
各項干貨技巧的鏈接如下。
注意:我在寫干貨的時候,遵循的是拆書幫的R+I+A1+A2模型,這里直接引用知乎上的一段解釋:
PS:以下我是遵循拆書幫的原則,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分析,明確最終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沒有興趣的童鞋們可以直接略過,本人字丑不怪~
關系力問題#如何讓孩子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與父母良性互動#之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