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年味應該是什么樣?但總感覺和我們預期的不太一樣,我們渴望著驚喜,可總是會失落,慢慢的我覺得年味是一杯冷水泡的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 ? 對于我來說過年的感覺永遠停留在了90年代,沒有那么豐富的物質條件、那么多的娛樂項目,年夜飯也是幾道比較豐富的農家飯而已,只是平日里肉和蔬菜的比例打個調而已,夜空中的煙火也永遠沒有星空明亮……但是那個時候年味總不會讓人失望。
? ? ? 年三十吃過年夜飯,便迫不及待的穿上明一早才能穿的新衣服,呼朋引伴到街上做耍。買鞭炮、購零食、走街串巷。口袋里有個十幾塊錢就足夠“豪”一把了。大人們玩起來更是花樣百出,舞獅子、舞龍。從橋頭到巷尾、由街東至街西,到每家每戶去鬧上一陣才肯罷休。而將它們引進門的方法就是在自家門前放一掛鞭炮,以示歡迎來“鬧”。臨走的時候主家還要給一些吃的以示辛勞。到了凌晨放過跨年鞭炮,老人和小孩大都熬不住,就去睡覺了。大人們會打牌,而女人們則會放下平日持家的拘謹姿態,小飲幾杯,和妯娌們嘮一些家常里短。熱熱鬧鬧的到后半夜才肯作罷。
? ? ? 翌日清晨,大人會早早的做飯,用過之后,攙老扶幼,帶著板凳去逛廟會,這是我們北方特有的風俗,由大家對錢湊份子請一個戲班到廟前搭建舞臺,吹拉彈唱。這些趕腳的戲班子來自天南地北,但大多以豫劇為主,很少見到其它的,他們也往往拖家帶口而來,扛著大大小小的箱子,裝著戲服、道具……來到山前便會見到一個壯觀的場景,有山腳至山頂浩浩湯湯的隊伍長龍,男女老少、青年稚童說說笑笑,好不熱鬧。沿途之上會有各種各樣的小廟大廟,土地廟、山神廟位于山腳;金剛廟、天王苗位于山腰;玉皇大帝廟、觀音廟則雄踞山頂。道教佛教的諸神可以呆在一間廟宇,拜了幾年神終究還不認得到底拜的哪一個,反正圖的是一個熱鬧。廟前有一株參天大松樹,上面掛著彩帶和祈愿紅綢。松樹正對的是一個露天空地,方方正正百平米有余,那就是舞臺了,在舞臺周圍會有一些流動的商販,帶著零食來賣,甚至還會有人賣水果。到了中午嫌路遠的可以不回家,廟會的負責人會組織煮大鍋飯,如今回想那個時候雖沒有大魚大肉,可吃起來確實那樣的津津有味。
? ? ? 十幾年匆匆而過,年味卻成了回味。
? ? ? 過年時親友重逢往往匆匆一聚、餐桌上天南地北的珍饈之味也是“蜻蜓點水”而過,可依舊會想著法的去吃。鄉土淳樸之氣、濃厚之風被時間刷得越來越淡,城鎮化也模糊了農村和城市的界限,欣喜的同時往往不敢多想過去,引用《雙城記》里的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各種聊天軟件讓我們拉近了彼此,卻又把我們推得更遠,平時的聯系使彼此之間少了一份念想,也就少了相遇時的期許。而豐富的物質生活我們司空見慣了,過年就不再獨一無二,無人珍視,自然冷場。
? ? ? 年味真的淡了嗎?
? ? ? 我們經常嘲笑祖輩人聽歌老土,著裝老舊。覺得他們與當今時代脫軌,趕不上潮流。細思我們也在不斷的變成我們口中的他們。也就開始去釋然,不再嘲笑他們,不再糾結他們為什么這樣。因為他們只是在喜歡他們那個年代的事物,在那個年代他們也像我們一樣時尚和自豪。我想年味也一樣,它沒有消失,消失的只是一代人的記憶,這份記憶堅持也好、釋然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