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參考于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本都王國
本都(Pontos)一詞在希臘語中意為“海”,王國位于小亞細亞半島及黑海東南沿岸,今屬土耳其,于米特拉達梯一世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后的一片混亂中創建。公元前115年,在米特拉達梯六世的統治下,本都走向了最鼎盛的時期,成為小亞細亞最強大的王國。
米特拉達梯是一位極具能力和野心的國王,多年來積極籌備財富和軍隊,以圖實現創建自己帝國的愿望,公元前92年,鄰國比提尼亞王國和卡帕多西亞王國因王位爭奪發生內部紛爭,米特拉達梯趁機分別安排了親信坐上了兩國的王位。被驅逐的兩國王室成員向羅馬控告,羅馬涉足仲裁,米特拉達梯迫于大國羅馬的壓力,只好收手。
好景不長,羅馬與意大利人的同盟戰爭爆發,米特拉達梯認定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趁羅馬無暇顧及之時,悍然率軍西征,三十萬本都鐵騎踏上了比提尼亞和帕加馬的領土,帕加馬早已是羅馬的行省,所以米特拉達梯這無疑是對羅馬的正面叫板。
然而,米特拉達梯沒有料到的是,同盟戰爭不到兩年便結束了。
兵權之爭
結束同盟戰爭后,羅馬開始著手解決本都的問題,同盟戰爭中戰功顯赫的蘇拉被委以東征之任。然而,迎來67歲的老將馬略,更希望這個出征的人是自己,尤其不應該是蘇拉。
兩位大將的這種矛盾,在當年的護民官的攪和下,變得更加復雜。這位護民官為爭取更多的擁護者,把拉攏目標對準了馬略及其廣大的支持者們。最終,在平民大會上,他除了順利通過了自己的法案,最關鍵的是,他把東征兵權從蘇拉手上拿給了馬略。
這一結果立刻引發了兩派的流血沖突,蘇拉于混亂之中不得不逃離了羅馬,跑到了之前為東征而募集軍隊的地點。蘇拉無法容忍這個結果,尤其是名譽的侮辱,他號召將士們一起為他奪回屬于自己的尊嚴。這些將士們大部分都是曾與蘇拉一起參與同盟戰爭的熱血男兒,同時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是被一些歷史學家所詬病的“私家軍”,沒錯,他們確實已形同蘇拉的私家軍,為了挽回“老板”蘇拉的名譽,3.5萬名將士跟隨蘇拉踏上了誰也想不到的征途。
身在羅馬的馬略,做夢也不會想到,作為羅馬執政官的蘇拉,會率軍攻打自己國家的首都。蘇拉確實這么做了,面對毫無防范的首都,幾個小時內蘇拉便控制了首都的局面,馬略逃亡伊特魯里亞,那個護民官被蘇拉砍下頭顱放在羅馬廣場示眾。
還沒等羅馬市民反應過來,羅馬歷史上的第一次武力奪取政權就已經結束了。蘇拉在羅馬廣場召集公民,陳述了實際非常勉強的使用武力的原因,接著就立刻廢除那項剝奪他兵權的法案,就是公元前287年開始一直施行的《霍滕修斯法》,該法案規定平民大會通過的決議可直接成為國家政策。
同時,馬略也被列入“國賊”的名單,身在伊特魯里亞的馬略,不得不又逃亡非洲,開始了凄慘而屈辱的逃亡生涯。
馬略歸來
東方傳來了更加危及的軍情,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在占領了羅馬行省帕加馬領土后,開始大肆屠殺當地的羅馬人和意大利人,打出了“把希臘民族從羅馬暴政下解放”的旗幟,大城市雅典也被其煽動,希臘全境都充滿了反羅馬的氣息。
做出了“進攻羅馬”舉動的蘇拉,骨子里依然還是一位沉著冷靜的政治家,他還沒來得及安排羅馬政局,便優先帶兵準備出征東方。出征前,他把下一年的執政官秦納約到卡匹托爾山,在最高神朱庇特神廟中,讓秦納宣誓遵守蘇拉之前的所有提案。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自己強行發動的政變,卻要求別人宣誓遵守,更有意思的是,蘇拉剛率兵離開羅馬,秦納就違約了。
不知為何秦納會突然站在了馬略這一邊,或許之前就是馬略的隱蔽支持者吧,不管怎樣,秦納開始為馬略平反,并否定了蘇拉之前的法案。但這些提案遭到了另一位執政官的否決,此事還引發了武力沖突,敗北的秦納不得不逃出羅馬。
這對馬略來說絕對是好消息,他立刻帶領六千名士兵殺回了羅馬,與蘇拉不同的是,馬略將這次進攻視為了對自己屈辱的復仇。不管是蘇拉的同黨,還是當時對蘇拉政策沒有反對的無關人士,都進入了通緝令。
這是一場持續了五天五夜的殺戮,兩位執政官均被殺害,元老院議員遇害者多達五十人,“騎士階級”人士超過一千人,還有各個階層的諸多人士。羅馬廣場的講壇上,已經放不下了更多的頭顱。
隨著馬略的泄恨殺戮告一段落,羅馬總算平靜了下來,馬略和秦納成為了下一年的執政官。
仿佛就是要用這樣一段殺戮作為與這個世界的告別禮,公元前86年1月13日,馬略任期開始的第13天,這位老將與世長辭,享年70歲。
本都之戰(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
羅馬新一輪的政變結束之后,蘇拉的處境變得很尷尬,因為秦納宣布解除了蘇拉的職務,并將之驅逐出境,這讓在東方作戰的蘇拉,變得無名無份,孤立無援。
然而他是蘇拉。登陸希臘后,第一件事就是拿下要地雅典,雅典地勢優越,即使他們軍事上再軟弱,城池淪陷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攻打雅典還必須用到海軍,蘇拉派手下盧庫魯斯出去尋求海軍,但此時可提供海軍的同盟國,如埃及,也已經因為羅馬近五十年的“迷失”狀態,而選擇觀望。不過,蘇拉最終還是用陸軍強行攻下了雅典。
解決完雅典事宜時,浩浩蕩蕩的本都軍隊已經進入希臘領土,蘇拉緊接著揮師北上,在底比斯西北方向的一個平原與本都軍相遇。本都軍步兵10萬,騎兵1萬,戰車90輛,擺滿了平原。對面的羅馬軍隊只有2.5萬名重裝步兵和5000名騎兵。本都軍威空前。
戰斗打響,蘇拉迅速沖鋒搶占先機,本都的戰車如同扎馬戰役中漢尼拔的象群,轉身不便,靈活性極差,很快被靈巧的蘇拉軍避開。而在面對看似密不透風的本都重裝步兵時,蘇拉瞄準了對方部隊的薄弱的側面。步兵布陣,側翼往往都很脆弱,彌補這一缺陷的則是騎兵,但本都的騎兵依賴數量優勢一直猛追猛打,被蘇拉的騎兵引入圈套,這樣本都步兵的側翼就暴漏了出來。
這是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軍隊與羅馬軍隊的第一次交鋒,本都戰死和被俘者多達10萬,而羅馬方死傷甚少,羅馬完勝。
數月之內,本都軍和羅馬發起了第二次會戰,又是蘇拉完勝。而此時,羅馬派出的正規軍也已到達小亞細亞,開始攻打本都,前面說到蘇拉已經被羅馬解除職務,而這次派來的正規軍就是取締蘇拉,正式前來攻打本都的羅馬軍隊。
本都與羅馬正規軍的第一次會戰中又一次失利,面對羅馬這兩方面勢力,本都只能選擇講和,講和對象是更強的一方,蘇拉。談判獲得了成功的結果,米特拉達梯撤離了軍隊,并將其70艘戰船全部交給了蘇拉,這樣以來,蘇拉最為薄弱的海軍力量立刻得到了大幅增強。
本都問題得以解決,接下來面對的就是如何處理羅馬“正規軍”的問題,蘇拉并不想在境外打起內戰,他的方式更加巧妙,他將營地駐扎在羅馬“正規軍”眼皮底下,在修建戰壕的悠閑日子里,蘇拉的士兵逐漸和他們的“對手”往來甚密,大家都是同胞,而且此時看起來也沒有交戰的趨勢,時間一長,“正規軍”的士兵大都投奔了蘇拉,自知無顏回國的“正規軍”指揮官,在帕加馬的宙斯神廟選擇了自盡,就這樣,秦納派去削弱蘇拉的軍隊,反而全數被蘇拉吸收掉。
蘇拉歸來
秦納是一位老道的政治家,在他獨裁的三年間,羅馬的形勢還算很穩定,也正是這個時期,秦納將他剛完成“成人禮”的女兒嫁給了時年16歲、后世成為大英雄的凱撒。
但秦納不是一個優秀的軍隊指揮官,也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面對日益壯大的蘇拉勢力,他錯誤的采取了離開羅馬本土、前往希臘進攻蘇拉的做法,也正是在這一場混亂的軍事組織中,一次意外事故讓秦納丟掉了性命,此時的路奇烏斯·科爾涅利烏斯·秦納(Lucius Cornelius Cinna)尚未滿五十歲。
秦納離去的第二年,即公元前83年,蘇拉將小亞細亞一帶的事務全權交給了他最信任的手下盧庫魯斯,自己率軍橫穿希臘,渡過亞得里亞海,從意大利南部城市布林迪西登陸意大利。
蘇拉的北上之路并不順暢,迎擊他的羅馬軍數量十分龐大,這些軍隊中,大多都是秦納政策下的“新公民”(秦納的政策中,將新成為羅馬公民的意大利人賦予了與“老公民”完全同等的權利),這些“新公民”顯然不愿失去剛得到的權利,選擇極力反抗蘇拉。
秦納的反對者也就自然變成了蘇拉的支持者,高盧地區駐軍總司令率兩個軍團南下投奔了蘇拉,父兄均被馬略殺害的克拉蘇(后世的三巨頭之一)也從西班牙趕回,父親也被馬略殺害的龐培(后世的三巨頭之一),雖只有23歲,但大地主世家出身的他,竟然帶了自費的三個軍團來到了蘇拉身邊。
這是一場持續了兩年、殃及意大利全境的戰爭,公元前82年,以蘇拉的勝利而結束。接下來,56歲的蘇拉開始了橫掃政敵的新一輪戰斗。
一場政治大清洗開始。值得留意的是,這次的肅清名單中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名字——凱撒,他作為馬略的內侄、秦納的女婿,很自然的也進了名單,慶幸的是,在很多人的求情下,蘇拉還是放過了這個青年。盡管如此,蘇拉還是要求凱撒與其妻子離婚,其實就算自費帶來三個軍團的龐培,也被要求離婚,龐培也接受了這安排,但凱撒不是龐培,他回絕后,逃往了遙遠的小亞細亞。
蘇拉改革
再無后顧之憂的蘇拉,如愿當上了獨裁官,并開始了他的大規模政治改革。從他的改革中可以看出,蘇拉本身還是屬于一個保守者,崇尚以元老院為主體的政治結構,他的改革大幅增強了元老院的力量。
在所有的改革都付諸實施后,公元前80年年末的公民大會上,獨裁官蘇拉宣布辭去獨裁官職務,回歸為一個普通羅馬公民。這是一個誰也無法料到的舉動,其實只要他愿意,他可以一直擔任獨裁官,大權在握,他能夠完成任何他想做的事。所以可以斷定的是,這確實是他真心的決定,這也為他在后世贏得了極高的評價。
蘇拉改革的目的就是鞏固“少數領導制”原則下的共和政體,如果他長期擔任獨裁官,無疑也就是與這個原則背道而馳。所以若要真正實現改革,辭去獨裁官也是必然的選擇。盡管此舉著實為蘇拉迎來了不少的喝彩,但這也已不是他所刻意追求的了。
58歲的蘇拉在那不勒斯的海濱小城,過起了隱居生活,在他的回憶錄中,他將自己的成功歸結于運氣,并將 Felix (被幸運眷顧的人)放在了姓名之后,全稱變為了:路奇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蘇拉·菲利克斯(Lucius Cornelius Sulla Fe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