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一年 我從八平方換到20平方—我需要的不是斷舍離 而是大房子
? ?我剛搬家的時候,我媽和我說,想在我的房間里放一張榻榻米,這樣,下次她來上海,就能和我一起住2天了。
我之前在朋友圈說自己搬到了郊區,確實,這個房子交通上不算方便,價格也不算太便宜。更甚的是,我租這個房子的時候還沒有定下來工作,去任何一個地方面試都要花上不少時間,基本可以算一次沖動消費。
最大的優點就是大,雖然僅僅是一個房間,但我把所有的東西放進去之后,還有空間可以放瑜伽墊,大鏡子,大電視機。我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鍛煉、練舞,雖然,這個頻率可以預見的不會太高。
搬來之前,我和我媽說打算搬到這兒的時候,我媽非常不理解。我堅持想要住進一個能照到陽光,足夠敞亮的房間,“可你怕曬黑,在家都不拉開窗簾啊。”我媽當時這樣說。
不過其實,那個時候我已經交了首期款,拿到鑰匙了,可以說是先斬后奏吧。
而當她第一次來到我這兒的時候,她仿佛忘了之前她和我吵過的架。“大房子就是好。”我媽下了這個結論,并非常興致勃勃的幫我規劃,這兒要放懶人沙發,那兒放衣帽架......
等她下一次來上海的時候,我或許就會把這些東西都買好并歸置好了吧。
去年3月,我在上海租了第一間房。首期款8000多,是我媽幫我付的。那是一個100平方的三居室里最小的一個房間,因為樓層低,墻面有些發霉。客廳的一半被隔成了一個房間,因此公共區域特別狹小。
自己出來住,才會發現原來有這么多大小事需要解決。網絡一次次壞、冰箱沒法使用,兩個廁所接連漏水、差點被斷電、廚房和廁所的燈總是突然不亮......這些事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也得花時間和精力去處理。
我還記得房東一度總是在周末帶人來看房,并毫無愧疚的要求進入你的房間,我抗議了很久,才讓這些人不再出現。
因為房間太小,我花了很多時間來把衣服鞋子移來移去,試圖讓它們不會在想穿的時候找不到,也不會太影響起居。
這個小房間是我到上海工作后的第一個落腳點,不到10平方。它見證了我走出校園,開始自己賺錢。它那個不大的衣柜里,放著的包包從價值幾百換到幾千;它唯一的簡陋的桌子上擺放著的化妝品,也從freeplus和ipsa換到了sk2和lamer。
物質不但能帶給你更好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帶給你快樂。
去年10月的時候,那間客廳隔出來的房間被租出去了,這也意味著我從此沒有了可以晾衣服的陽臺。
這之后,這個住處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
樓層太低,屋里永遠潮濕,浴室還是常常漏水,剛辦了會員卡的修鞋店說搬就搬,房間太小,東西太多,以至于做直播時,想選一個不那么窘迫的背景都難。
搬家的時候,不舍得請專業的打包公司,為了減輕工作量,我花了許多時間清理雜物,丟掉了不少東西。
不想穿的衣服、封面印著偶像的舊雜志、從前公司離職時拿的紀念品。我把不舍得的東西統統打包,把這些廢棄物件直接丟給了清掃人員,然后關上門,和這過去的一年正式做了告別。
2015年,我從住了4年的大學宿舍搬離的時候,幾乎不帶任何留戀。而這個位于徐匯和閔行邊界的小房間,雖然有許多讓我不滿意的地方,但離開時仍有些不舍。
這個屋子里的東西,是我從馬云網上一頁頁的搜索,挑選,下單,再放置安好的。
被遺棄在房間里的瑜伽墊,我用它做過keep,但更多的時間,它是我的餐桌與餐椅;因為尺寸不合被扔掉的床單,見證了我在期望和失望里輾轉反側的夜晚。
但這些不舍,也很快的就被我拋到腦后,因為我已經開始打開軟件,搜索更好更貴的東西。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本身是不可被替代的,如果你覺得不舍,那也只是因為附著在上面的回憶罷了。
2016年的一份租房報告顯示,在北京,租客平均換房時間為11個月,平均一年就要搬一次家。
在一次又一次上漲的房租中,有些人最終結束租房生活,買了房,定居下來。更多的人,可能最后還是迫于壓力,帶著存款,前去二三線城市發展。
但我想,即使最后我們還是買不起我們租過的每一個房子,也并不意味著我們什么都不曾擁有。
一次一次的搬家,是我們為了更好的物質和收入而奮斗,在理想和現實面前糾結的歷史見證。即使最后我們搬出了這個屋子,也是因為我們選擇了更好的。
想通了這一點,我便不再討厭“搬家”這件事。希望我朋友圈里的各位,不管是和我一樣,租住在大大小小的合租房里的外來奮斗者,還是住在自己買的豪華公寓里的“壕”們,都能過上更喜歡,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