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訴你,你吃多了,長胖了,不怪你自己,怪其他人,你是不是如釋重負? 那這個讓你變胖的壞人是誰呢? 今天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兩個:一個是利益驅動的食品工業,一個是你經歷過饑荒的父母祖輩。 一個在你周圍堆滿大量方便的高糖高脂美味食物,一個用滿滿的愛心把這些食物盡可能多的塞進你的嘴巴。 兩者強強聯手,難怪你招架不住!
有那么嚴重嗎??看看南太平洋島國瑙魯人民近幾十年體型的變化。當世代打漁為生的人民遭遇工業社會帶來的美味漢堡可樂,他們根本來不及反應,體型就像氣球一樣迅速膨脹起來了。
在肥胖的身軀不再靈活的表象下,他們多數人還承受這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煎熬,無法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在辛苦的勞作后享受陽光海灘的愜意了。
一會你去超市采購食物,看看貨架上玲瑯滿目的包裝食物,隨便拿起一個看看營養標簽,含糖量一般都在30%-60%之間。 許多食物,一小袋就能滿足你一天的脂肪需求。如果你想找到蛋白質含量超過10%的包裝食物,試試看,不容易。以上的簡單統計,是基于我兩次孕期糖尿病時期的親身經歷。像掃描儀一樣在滿是食物的超市尋找可吃的種類,到頭來只有絕望二字可以形容。我的產科醫生告訴我,血糖超過11,胎兒的心臟可能停止。在這樣的重壓和每天數次的血糖監測指導下,我清楚的知道什么可以吃,什么一吃就壞。那時我以為是自己被這個世界的食物拋棄了, 最近參加新加坡的國家醫學研究大會,聽了來自Monash University的Paul Zimmet的糖尿病研究報告,才知道我不是孤單的。
食品工業巨頭支付大量的研究基金,聘請頂級的研究人員,用于調配出讓人們欲罷不能的美味,以讓他們的產品覆蓋到地球的每一寸,讓每個人不論貧窮富有都為他們的收益買單。在你為喝橙汁還是可樂糾結的時候, 我想說,其實你根本沒有選擇,因為你的意志跟一大群要讓你上癮的研究人員的智慧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Paul Zimmet是糖尿病領域的頂級專家,國際糖尿病聯盟的名譽主席。他特別關注了亞太國家近幾十年的糖尿病人口發展,因為這些曾經相對窮困的國家,這種后果嚴重的疾病正在流行。簡單來說,長期高血糖對神經系統和組織器官是有毒性的。糖尿病的典型后遺癥是失明,腎臟衰竭,和足部潰爛。目前,中國有12%,印度有20%的人口患有糖尿病。中國的統計數字,我覺得是相對保守的。如果你住在城市,出門隨便數數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快餐店的數目,看看站在門口排隊的孩子,你是否會預測這個12%在未來還會升高呢?
這些曾經窮困的人口,就跟減肥反彈一樣,在饑荒之后的若干年,糖尿病數目火箭一樣的上升。 根據Zimmet教授的報告,中國在1958年到1962年之間出生的人,糖尿病比例比其他年份的高出很多。如果你有小孩,娃奶奶外婆們是不是總擔心孩子吃不飽? 你每次回家,父母有沒有給你準備特別豐盛的食物,一吃就是好幾天?對饑餓的恐懼,讓我們的父輩祖輩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是竭盡全力的吃下去存起來的,這沒啥錯的,生存是最大的動力。
問題在于環境改變了,食物如此充足的情況下,身體并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突然改變的事實。Zimmet教授認為,饑荒年代出生的人口,可能基因已經發生了變化,使機體朝著適應饑餓的方向發展。然后饑荒之后并不是饑荒,而是食品工業的發達。身體仍然在為饑荒做準備,不停的攝入,儲藏。 基因的變化我們看不見,但前面說的祖輩父輩對吃的態度,表明饑荒對他們心理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影響,這種保全個體生存的態度,遺產一樣傳遞給下一代。想想你自己是不是在自助餐的時候吃得比平常多很多,可你應該并沒有多少饑餓的經歷。 在認識到這些后,我發現自己也在有意無意的讓我的孩子吃更多的東西,在他們吃得多的時候感到舒心。這種下意識傳遞給下一代的不必要的生存危機感,實在是可怕的事情。
利益驅動的食品工業用垃圾食品將我們包圍,曾經饑餓的基因還來不及調整姿勢,吃這件事情,看來是跟我們自我意志的一場惡戰了。
作者簡介:明朝燕,計算機博士科學家,兩娃的媽。前半生享受隨意寫東西,后半生煎熬寫科學論文。這不,結合的時刻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