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的年關,對各類媒體形式的唱衰越發刺耳。早年媒體圈是個吃香的行業,媒體從業者也享受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職業。幾年間其實在孕育出微博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早料到新的時代來了。
? ? ? ? 這是一個短平快的時代。對于信息的收集與信息養成習慣有了質的飛躍?;仡櫾缧┠晡覀冞@代對報紙的情愫并無特別,那時人們的閱讀習慣,還會選擇買份晨報買份晚報讀讀頭版、看看本地新聞,配合著衛視頻道的民生類節目,看看央世的深度報道,就能縱觀世界奇聞,略曉家門大事了。精良的節目制作和優秀內容的輸出至關重要。那時候的黃金時段和頭版頭條毋庸置疑肯定貴的離譜但是絕對的轉化率七星加號,在互聯網還沒千家萬戶的時候,網站論壇就已造勢發聲虛位已待,那時候應運而生的版主、博主、意見領袖,其實是一批更具整合能力的優秀內容制造者,他們的發聲有人響應并且能產生互動,有更深度的解讀和擁護或是分歧,這也激發了新起聲音的良性循環。傳統媒體的痛點我覺得就是體制內的媒體,單一發聲人們擁有獲知新聞的權利同樣也要有表達態度的領地,所以后來層出的一系列平臺完成了閉環。直到近些年微信、微博等等新媒體的出現,在完成閉環的同時又加入了分享、圈層、情感、降低優秀內容制造門檻的等等功能。
? ? ? ? ?現在的我們在保證閱讀量和閱讀習慣的情況下,勢必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平臺和介質,來緩沖自己,獲知是可以自選的了,情感,八卦,時尚,生活類的新聞我愛讀什么就讀什么,這就更厲害了。因為終端的可操作性,抱著手機就能實現的事,獲取新內容的本能被天性釋放出來了。再來劃重點說說自媒體,被普遍認知的公眾號訂閱號,好的自媒體不容易啊,首先優秀內容的產生,UGC的開發,大量吸粉啊,保持和粉絲的粘性啊,做自媒體的很多都是從傳統媒體中出來的,繼承了傳統媒體優質內容的基因,而且粉絲量是靠積累得,在這過程中要保證內容的連貫性,有基調的更文。也不可能像報刊和電視節目那樣做,要有自己的風格在這個過程中來挖掘和不斷完善與粉絲的共性等等。這么多核心部分才能完善出一個真正優質的自媒體,而且自媒體的養成周期都不會很短,是一個長期積累內容與粉絲建立信任的過程。
? ? ? ? ?這樣來看,多少年過去了,多少媒介形式都曾因生產過優質的內容而異軍突起,卻因難與時代共鳴而落幕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