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個群里,有人發(fā)了他們當地幼升小的信息核對要求,有一項是需要父母的學歷證書。
大家紛紛吐槽,有人說,那還要不要房產證啊;有人說,我沒上個好學校,我孩子都沒法上學了;還有人說,等到我孩子上學的時候,說不定就需要祖宗十八代的信息了。
有人常說,孩子剛生下來都是在和同齡人賽跑,起跑線都是一樣的。
但實際上,孩子還沒出生,這個賽跑已經開始了。
這場比賽,并不是相同的起跑線,而是一個家庭,一輩一輩接力下來的。
1、開始起跑,你就已經輸了
魔都上海的幼升小,超一流小學是8000選60,這恐怕比高考的錄取率還要低。
在孩子們的簡歷上,父母這樣寫到:
“六個月拿過全省的寶寶大賽第一名。”
“一歲能和老外聊美杜莎和居里。”
“會學習計算機編程。”
“18個月背熟《弟子規(guī)》。”
“3歲會潛水。”
再想想我們同齡的時候在干什么:
六個月我們還在爬;
一歲我們連母語都說不好;
三歲我們還在玩泥巴。
對比起來,這差距不是一點點。
《媽媽是超人3》第四期中,霍思燕為了測試嗯哼故意躲起來,嗯哼找不到媽媽就去找服務員,通過超市廣播找媽媽。
不得不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讓一個四歲的孩子就知道在什么情況下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我在超市也見到過走丟的孩子,除了在那哭就什么也不會了,父母過來后,不是安慰孩子,而是一個勁的指責,說孩子不聽話胡亂跑。忘了說了,這個孩子看起來起碼有七八歲。
這不是孩子之間的差距,而是父母的差距。
這差距,讓你已經輸在了起跑線。
2、起跑比你好,還比你努力
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尤其現在,人們覺得“富二代”都是一群“紈绔子弟”,什么深夜飆車、生活奢靡、留學放縱等等。
所以有人堅信:只要我努力,我肯定可以超越他。
真的是這樣嗎?
吳尊的父親吳景添是文萊地產大亨,其經營范圍橫跨中國和文萊兩國。
就像吳尊教育兒女一樣,他的父親從小就教導他要努力自強。
他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畢業(yè)后,便做模特養(yǎng)活自己。后來,他在文萊開設健身房也是向銀行貸款,從未向父親要過錢。
吳尊一直強調,自己現在的生活,其實很多都是靠努力得來的。
剛才所說的健身房,在五年前年收入已過千萬。
吳尊做得很用心。
健身房人手不足的時候,吳尊基本上什么事情都做。他說他現在回到健身房,看到燈泡壞了什么的,也自己爬上去換。
后來進入演藝圈,剛開始因為什么都不懂,所以吳尊壓力非常大。
有導演叫他“滾回文萊去”。有唱歌老師說他是“飛輪海”里最沒有音感的一個。
但是,吳尊依然堅持了下來。
別人休息的時候他還在認真的練習,每次有新的內容,他就自己找書看,提前做好所有的功課。別人練1遍,他就練10遍,練到滿意為止。
他的努力,被所有人看到眼里。
他的成功,也來源于他的努力。
可以說,無論是商業(yè)上的成績還是演藝圈的走紅,吳尊全靠自己的實力打拼,是富少的成功典范。
一般人看來,所謂的“二代”們的努力很少見。但在他們那個階層,這是一種常態(tài)。
和嗯哼的父母一樣,一個好的家庭,有父母做榜樣。
我們一直努力追求的成功,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自然而然的事。
原來,不同階層的人,真的會有不同的人生。
出身雖然不能決定我們的一切,但大體的框架已經成型。
3、努力生活,我們沒有失敗者
既然比別人的起跑線差了那么多,別人還那么努力,那我們還那么努力干什么?
其實你我都知道,世界本來就不公平。
從出生起,你可能就比別人差了幾十上百圈,努力追了一輩子,可能和別人還差幾十圈。
不公平,這不公平,但這就是現實。
種種的焦慮不安、心有不甘都來源于此。
在北上廣,有太多的年輕人,拿著微薄的收入,擠在狹小的出租屋,為未來努力拼搏著。
其實他們可以選擇二三線城市,可以有安逸的生活,他們選擇留下,只是不想自己還沒有努力拼一把就放棄了人生。
他們在努力的真正的活著。
這或許就是努力的意義所在。
世界不同,階層不同,分工不同。我們沒有優(yōu)越的起跑線,但我們還有努力生活的權利,為后人創(chuàng)造起跑線的權利。
我們在感嘆教育不公、社會不公的時候,不如好好努力生活 。
因為,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個世界,還是以成敗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