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不知道“二語習得”的小伙伴,讀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困難。出門左轉先看《悟透8個字……》。
一、聽過一萬小時理論嗎?假的!
? ? ?在說到《刻意學習》前,得先說說一萬小時理論。
? ? ?如果到現在為止,你沒有聽過“一萬小時理論“,那么你就完全out date了。
一萬小時理論說的是成為某個特定領域專家的平均訓練時間,比如說比爾蓋茨大學二年級從哈佛輟學自己開公司的時候,他已經不間斷地學習編程技術七年了,大約是一萬小時。這個理論來自一本暢銷書《異類(outlier)》,這幾年火到不要不要的,各種書籍,理論,App應運而生,爭先恐后搶灘登陸,誓要用這個“真理”占據指導你成功的高地。很多人也打心底樂了,誰說成功沒有標準,看,只要一萬小時嘛~仿佛就是個小目標,就是可以達到,也不管這個小目標是誰的。
? ?不得不說,它的確是劑有效的雞血,把從前不可量化的訓練時間,轉化變成一個似乎可見的標準,如同懸在驢前面的胡蘿卜。這是積極的一面,除了有很重要一點:這個理論竟然是臆造出來的!
? ?原來這個理論是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T.Gladwell)作出來。他根據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以偏概全,添油加醋,變成了現在人所盡知的概念。而艾利克森也看不慣作家格拉德威爾的胡說八道(雖然心底挺感激,因為作家的書火了,也間接幫他把這個學術成果廣而告之),以至不得不出了一本書來撥亂反正,這就是《刻意練習》。
二、天生我必能有才
刻意練習說的是什么?
說的是一個顛覆性的發現。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是因為與生俱來的秉賦,比如(據說的)愛迪生就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這后半句讓很多人看了就想棄療了,原來我再努力也頂不了天才一點靈感啊。
但艾利克森通過長年的潛心研究發現,很多成熟發展的領域如音樂、運動、數字記憶的頂級專家或者天才們之所以這么牛,他們的學習或者說練習過程都有一些高度相似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如果被普通人加以學習和運用,也能讓人獲得令人驚嘆的成就。書里就有一個這樣實驗,讓一位普通的大學生通過兩年的訓練,擁有超強的數字記憶能力,成為當時世界上記憶隨機數字最多的人。
這個發現真是破天荒!可以說,是科學打敗迷信的又一例證。因為它直接顛覆了人們傳統的觀念,如同認知黑夜劃過的一道耀眼的閃電——原來所謂的天才是可以通過某種訓練方法達成的啊!天才不是與生俱來的!雖然有些人的確天生認知能力比較強,但從長期來看,這種影響越來越小,最終決定成就的是訓練方法。刻意練習告訴我們,只要方法用對了,不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是“天生我必能有才”。
艾利克森把這個訓練方法稱之為刻意練習。并提出它的原則要點:明確目的、進入學習區、獲得反饋、重復進行、集中注意力、美好展望。他說,如果學習能遵循這些原則,那么就能持續精進,事半功倍。
三、移花接木:二語習得的“刻意練習”啟示
看到這里,熟悉二語習得理論的小伙伴是不是虎軀一震(或者嬌軀一震):那么用在學習或者習得英語上面豈不是如虎添翼?沒錯,請收起你們渴望的炯炯目光。下面放大招了。
我們知道二語習得的核心原則叫做可理解輸入i+1,(從個人的經驗來說,還要加上興趣、興趣、興趣!),那么,從刻意練習角度來看,怎么進行二語習得練習最有效呢?
1.明確目的——帶有特定的小目標。比如,你說:“我要提高英語能力”,這不是小目標,因為太模糊;每天全神貫注聽半小時的有聲書才是小目標,因為它有特定的步驟和對象,而且可量化。
2.集中注意力——要專注。不能應付。一邊聽音樂,一邊聽書,不行!一邊運動,一邊聽書,不行!一邊做家務,一邊聽,不行!要留出整段時間,要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全神貫注、兩耳不問窗外事、即使要蒼老師來到你身邊也不能分神地集中注意力。(很難對吧?所以要想辦法給自己創造環境,辦法自己想。)
3.一定要獲得反饋。最好要有導師和特定的社群,特別在學習的初期。導師的作用是用他的經驗給你正確的評估和指導,不是教你英語知識(一來就教你短語、語法、句子什么的所謂導師,可以一腳踢走了),而是教會你練習的正確方法(怎么分辨方法是不是習得呢?看懂二語習得理論的都懂)。特定的社群的作用是給你一些正向反饋和外部監督。比如練習方法走岔了的時候,導師幫你糾正一下,省卻無數時間,不然練得越多錯得越離譜,還有負面作用。還有正反饋,比如你今天完成了半小時的聽力有效輸入,然后在群里打卡或在朋友圈曬一下,讓別人點贊和夸一聲“你好厲害”,都是正向反饋。(當然,如果淪為聽1分鐘拍個照就說認真聽了半小時,那叫自欺欺人);在習得英語的后期,主要靠自我監督和自律,因為這時候水平的增長靠不了老師了.
4.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要不斷挑戰能力邊界。為什么強調輸入材料要i+1,而不是i+5,i+10.呢?刻意練習告訴我們,只有難度處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的練習,才是最有效的。所以i代表你覺得輕松自如的程度,+1剛好難一點,處在學習區;如果+5、+10,那就太難了,容易讓人望而生畏,堅持不下去。那如果材料一直是i呢?你會覺得一點難度都沒有,那么你的水平也就停滯不前了,再練十年也白搭。
5.重復進行——反復聽。這個不用多說,反復聽才能逐漸把i+1變成i;然后又可以進行下一輪的i+1學習。
6.保持動機——保持興趣。這點其實應該放在最前面,強調的是材料選擇最重要的原則,即符合二語習得原則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興趣。這就是說,不管別人說《絕望的主婦》多適合聽力入門啊,不管別人說《亂世佳人》多經典啊,不管別人說應該聽BBC、VOA才好啊~~只要你沒有興趣,那么全部都不要!反過來說,只要你覺得有興趣的,不管是有聲小說還是電影還是煮飯切菜的節目,通通都可以!這點本人深有體會。堅持了兩季《絕望的主婦》之后,實在受不了女人的家長里短和各種作,于是轉向喜歡的科幻電視劇和小說,果然就順利多了~~~
以上就是本人看了半本《刻意學習》的心得,還有后半本,看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