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盡,猶有槐花暗香來。中午下班回家,老遠就看見妻子在門前捋擇著一堆新綠。近前一瞧,呵!青白相間的槐樹花,我驚喜地叫出聲來。
翻開心中的日歷,是啊,已到民諺“清明泡種,谷雨下秧。”的春播時節,時令不因人的意志而變化,總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于我而言,忙于事務,忽略了季節的更替。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一聲聲春雷和春雨的催趕下,槐樹花就那么不聲不響地趕著趟兒,自然、清新而靈巧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雪一般潔凈。猶如,生長在它一旁的梔子花,扎根于鄉野,遠離塵囂,不驕不躁,散發出陣陣幽香。這也是置身于都市的人們所無法比擬的古樸與自然。
槐樹一直源自中國,又叫中華槐,國槐。適應能力強,在大多平原地區及黃土高原海拔1000米高地帶均能生長。槐樹被視為吉祥樹種,民間俗諺有:“門前一棵槐,不是進寶就是招財”;又說“院中一棵槐,幸福自然來”。山東的淄博市和泰安市等城市還將其作為市樹。歷史悠久,清光緒年間刻本《四川民歌》就有記載,被譽為四川民歌中的經典之作《槐花幾時開》:高高山上(喲)一樹(喔)槐(喲喂),手把欄桿(噻)望郎來(喲喂),娘問女兒啊,你望啥子(喲喂)?(哎)我望槐花(噻)幾時開(喲喂)……歌詞雖短,但寥寥數語就把一個墜入愛河,伶俐而羞澀的農村姑娘形象給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鄉土散文:又到槐花飄香時
“槐林五月漾瓊花,郁郁芬芳醉萬家,春水碧波飄落處,浮香一路到天涯。”槐花在含苞欲放之際,不僅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掩映在一縷縷青枝翠葉間,以冰清玉潔給人以視角的享受,但更是人們舌尖上的美食,真正是秀色可餐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舌尖更趨向于返璞歸真,講究健康的藥膳效用。畢竟,槐花還有涼血止血,清肝降火等功效;還能醫治腸風便血,高血壓等病癥。從時令角度來說,不失為上等的佳肴食料。
槐花,也稱“槐蕊”。從營養價值及食用口感來說,要取槐花的“花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似開未開的“槐米”。它不僅是一味中藥,還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時不我待,猶如曇花一現的花開花落。新鮮的“槐米”是不易保存的,即便利用塑料袋密封放冰箱來貯存,也至多是一周的時間。而通過干品貯存既持久也不易變質。方法也極其簡單,就是把新鮮的槐花放在開水里焯一下,及時晾干水分、陽光下曬干,分裝存放于干燥處,品嘗時清水浸發,清香回味在一年四季。
對家鄉的槐樹,我是有別于其他樹種,情有獨鐘也記憶猶新。因為槐樹全身都是寶:樹干屬于上等材質,可以打門窗、床柜等任何家具,不像其他雜樹材質差,還有忌諱字眼。小時候,物質匱乏,生活極具艱難。當聽說鎮上有人在收購槐樹葉,我們就在家前屋后的樹林里,上躥下跳中捋得一袋一袋的槐樹葉;曬干的槐樹葉五分錢一斤,鼓鼓囊囊整整一麻包也賣不到一元錢;現在看來不起眼的一元錢,在那時可發揮作用了。一本小人書不要找父母要錢了,五分錢一支的冰棒,可以奢侈性地向還冰棒的人手一揮。隨著一支冰棒下肚,一絲絲冰涼入口到心。爬樹捋樹葉時蹭破了皮、劃破了衣服等灰心喪氣,在這時已經無影無蹤。每到槐樹開花的時節,母親總會挎著竹籃帶我們走在鄉間彎曲的小道上,從一人多高的槐樹枝頭,一把一把地把那潔白的、甜津津的花蕊從枝上捋下來。每當看到別人用鉤子勾斷樹枝,母親總會告誡他們,捋槐花盡量不要折枝,因為它也是有生命的,盡心的呵護才能使得來年枝繁葉茂繁花似錦。回到家,母親也不顧手上被槐樹針劃破的血痕,就變魔術似的做出各種口味來迎合我們饑餓的肚皮,或蒸、或炒、或涼拌、或做餅,不管怎樣做出來都是清香滿屋、美味可口,令人食罷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但最奢侈的當屬槐花漲雞蛋。可以肯定,那是充饑的飯食,不是今天所注重的藥膳價值。
鄉土散文:又到槐花飄香時
每次去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的鐵山寺游玩,我都要點一份當地的特產:槐花漲雞蛋。然未動箸,就能嗅到那滿心的清爽:滑嫩、清香。不僅它是高山上無污染純天然綠色食品,最重要的是還能從它的清香中尋找到那時母親為我們做出的一道道飽含母愛的清香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