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拜訪了哲人的小屋。
他是位圖書管理員,敏感,內向,自卑。他聽說哲人主張“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便決心當面推翻這種謬論。世界一片混亂,像他一樣煩惱和痛苦的人到處可見,得到幸福哪里容易了?
哲人告訴他這樣的道理:
“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p>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里,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以對話體的形式,通過哲人和青年的辯論,大量樸實平直的案例,展示了阿德勒式的心靈成長世界。
阿德勒與費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有“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世間一切煩惱皆源自人際關系,當我們掌握了課題分離這把金鑰匙,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生活就會變得簡單,煩惱都會飛去。
一、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年終的工作述職能評第幾?孩子的期末成績排名又下降了,受新冠疫情影響不能回家過年,對面裝修還在進行中噪音不斷……
這所有的煩惱都離不開我們所處的人際關系。甚至于我們苦惱個人寫作能力提升太慢,個人的身高只有158厘米,也是源于與他人的比較。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系,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一切煩惱都將消失。
所以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自于人際關系。
比如,自卑感的產(chǎn)生,當我們看到同齡人非?;钴S時,我們就會感到自卑,當看到別人都出雙入對而自己還形單影孤時,會心生嫉妒或非常焦躁。
當世界上只有我們自己存在時,沒有比較也就沒有傷害,這些失落、恐慌、自卑也都不存在了。
只要有兩個人以上存在,就形成了社會,也就產(chǎn)生了煩惱。
二、 人際關系中是什么剝奪了我們的自由
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圍著,無論如何都逃不出人際關系這張堅固的大網(wǎng)。那么到底是人際關系中的什么剝奪了我們的自由,讓我們心生煩惱?
書中的青年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像哥哥一樣繼承父親的印刷工廠,自從他去當了圖書管理員后,就與父母的關系多少有些不愉快。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認可欲求,這是很自然的心理。他明白自己的職業(yè)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這種認可欲求得不到滿足,也就產(chǎn)生了煩惱。人際關系的煩惱都集中在這一點。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人們喜歡尋求別人的認可,是因為從小受賞罰教育的影響。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反之就會受到懲罰。阿德勒嚴厲批評這種賞罰式的教育。
比如,我們看到垃圾撿起來,如果周圍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或者有人注意到了,也沒有人說一句感激或表揚的話,我們還會繼續(xù)撿垃圾嗎?
也許就會不做了。在賞罰教育模式就會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有人表揚才會做,或者沒人懲罰,就會去做壞事。
而在猶太教教義中有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要說為誰活著,當然是為自己。我們都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的。
現(xiàn)實中,有很多人為了取得別人的認可而忙碌,比如我們拼命地工作,是為了獲得領導和周圍同事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害怕別人的視線,盡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不想被任何人討厭。
許多人因為劃不清界限,不懂拒絕,要滿足周圍每個人的期待,承受的心理壓力過大,而需要求助于專業(yè)的老師。
實際中,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都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三、用課題分離這把金鑰匙,解除煩惱
假如有個孩子不愛學習,不做作業(yè),回到家就打游戲,有時連教科書都會忘在學校,如果你是父母,你會怎么做呢?
一般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其學習,上輔導班、請一對一家教,甚至還會動手體罰。而這種強制性的手段強迫學習,最終也不會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最終結果會怎么樣呢?將來就業(yè)機會減少,可選擇就業(yè)的范圍窄,層次低。而這個結果由誰承擔,是需要孩子承擔的。
所以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辨別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就是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這里也不是放任不管,父母只能在孩子需要援助時提供相應的幫助,“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如果無視本人的意愿而強迫其改變,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反作用。
鄰居高三的孩子還有一個學期課程,卻提出不去學校上課了,在家自學。父母不同意,卻強求不了。
這個時候父母要用課題分離方式,與孩子徹談。耽誤的時間是影響孩子未來人生的重要時刻,誰也幫不了,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很多父母都習慣于背負孩子的課題,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時,已經(jīng)失去了自我。
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給出的具體而又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當然,課題分離只是解決人際關系煩惱的一個入口。書中還闡述了通過在共同體找到歸屬感獲得勇氣,及由接納自己、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不斷循環(huán)實現(xiàn)消除人際關系煩惱的終級目標——找到自由和幸福。
結語:
《被討厭的勇氣》是本帶有工具書性質的自助手冊,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也許閱讀過程中你會被作者的“犀利”顛覆三觀,心生不爽。但不爽過后,抬頭看窗外,滿目清涼,世界會美好很多……
我是極晝之光明:一位愛生活,愛遠足,愛記錄的人,愿與您分享所見,所聞,所思和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