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博與程燎原兩位老師的這本《法治論》時隔多年再版,其內容現在看起來仍然適用。在法治這個問題上,舊的問題有所改觀,新的問題也層出不窮。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有法治,單位對面信訪局的宣傳欄里有“法治”,我們從“法制”走到“法治”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和西方相比有哪些增益,有哪些需要借鑒學習的,這是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
首先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根據時間的脈絡梳理了西方社會思想家法學家對法治的思考。在定義上如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是守法的統治”,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孟德斯鳩、洛克等人給出了自己的構想,在實踐上從美國說開去,展現了完整的西方法治發展歷程。接著說到中國從古至今對法治人治的探討,揭示出資本主義法治的不徹底性,所謂“絲絨手套中包裹著的鐵拳頭”。
從思考出抽離出來,作者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對法治進行探索,并對制度框架和組織結構進行解釋,目的是為解決中國當代法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啟蒙。
在理論上,法治具有實體價值和形式價值。實體價值上,法治為權力尋找一個合理位置,將權力放在籠子里,確保自由的實現,這里討論了自由與法律、以及權利與義務這些內涵。形式價值上,認為法治應當做到“可操作性原則”“至上性原則”“程序正義原則”和“法律組織職業化原則”,只有在形式上做到上述內容,實際中做到權利義務統一與自由的保障,法治才可以得到實現。那么法治的狀態應該是怎樣的?作者從觀念、制度、組織上進行了敘述,給我們描述了良好的法治狀態應該是什么樣的。
以上種種都是理論上的討論,在實踐中又是如何進行的呢?在下篇作者展示了西方與中國的探索,尤其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中國近代以來的法治發展面貌,在前進與后退中艱難前行。十年浩劫中法治是退步的,在撥亂反正后的法治是功利的。在整個演變過程中多少忽視了法治的社會文化內涵。在中國,法治的發展需要構建出社會主義的新文化。這種文化應當調和傳統法文化、傳統道德觀、法的實效與法治發展的沖突。
全書的最后,作者說“該結束的到此結束。不該結束的永遠不會結束”,這抽象又具體的感慨展示出作者對于中國法治的希冀。愿“突破”更多,探索繼續,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