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碼字,我是邊吃飯邊寫的。
就在剛剛,我剛炒完豆豉魚油麥菜、榨菜耗油手撕包菜,外加一個拌著一大堆蒜末的拍黃瓜,此時此刻鍋里正在熬著筒骨菜干湯,另一鍋里用橄欖油泡過的半小時的茉莉香米熬了二十分鐘,白米粥正冒著熱氣,剛去菜市場順便捎了一整個菠蘿回來,切成丁泡上鹽水,因為最近工作壓力大上火,昨晚熬的綠豆湯冰箱里還放著一小碗,我把蘋果、胡蘿卜切成丁榨出了一大杯果汁。
以上,就是我每個周末的一頓午飯的標配。
因為不大喜歡吃肉,但是又矯情的希望素菜里有肉的香氣,所以我總會想辦法整出一道道以肉為輔的各式青菜。
因為腸胃不好,但是又希望能夠吃頓好的,所以我盡量把白米粥熬得軟糯綿密入口即化,然后搭配上各種黑米、薏米或者是黑芝麻。
因為喝不慣外面的湯,所以我喜歡自己去菜市場挑根骨髓很豐滿的筒骨,搭配上蘿卜或者是蓮藕,外加玉米香菇及紅棗,有時候是從老家帶來的菜干或者是筍干,然后切三五片生姜用來去腥,滴油不放,開始慢慢熬,再燒上一壺開水,湯快要見底了就續上一碗開水,周而復始,一直燉上五六個小時,最后撒上一丁點鹽。
這樣,這鍋湯就可以是我的晚飯了。
寫到這,你一定會想我肯定是個超級會做飯的人。
其實我真不是。
在我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以前,這二十多年的光景里,我從來沒有學過做飯這件事情,更別說下廚房了,最了不起的就是洗一把青菜,我甚至是那種切一小塊肉都會手滑不小心割到自己那種。
加上我從初中就開始到家里的省城讀寄宿學校,然后慢慢到大學去到外省,這十幾年的日子里,唯一的記憶就是回家很幸福,因為我媽很會很會做飯。
她會把一整只雞內臟掏空,然后往里面放上紅棗干香菇以及一大包清補涼的配料,小火清蒸,蒸熟以后把雞內臟的香料及羹湯倒出來,然后切成白斬雞,將剛剛的羹湯澆在一整盤雞上面,端上來咬上一塊,肉居然是清甜的,再沾上一點生抽,絕對就是正宗的粵菜味道了。
做芋頭扣肉的時候,她會把八角、桂皮、五香粉、淀粉、豆腐乳一大堆香料外加醬油及耗油,調制出一鍋醬,然后去菜市場挑上一塊肥厚均勻的五花肉,小火把肉皮烤焦,放入調試好的醬,腌制半天,燒開一大鍋油,把一整塊五花肉放入油鍋中小火慢慢油炸,這期間不斷用筷子去把肥肉戳出一個個小洞來,這樣香料醬味才能深入肉纖維里層。
五花肉炸好后撈起來拎在一邊,然后把切好的芋頭片放進鍋里油炸,芋頭挑的是我們本地最出名的荔蒲芋頭,下到油鍋來回翻撈,等到顏色變黃燦燦就起鍋。
芋頭里最好吃的數荔浦芋,它肉質細膩,具有特殊的風味,同時個頭大,芋肉白色、質松軟者品質上等,剖開芋頭可見芋肉布滿細小紅筋,類似檳榔花紋,栽培學上稱這個為檳榔芋。
有時候她還會切上幾片紅薯幫我炸成薯片,小時候因為嘴饞,希望馬上出鍋就能吃,我媽就會摘幾片青菜葉,把剛出鍋的薯片放在青菜葉上,擱在地板上,過個三十秒就能吃了,而且從來不上火,我媽說這是因為地面有濕氣,所以可以把剛油炸出來的任何東西迅速去火,這樣就不會怕熱氣了。
熱氣這個詞,興許南方的孩子能聽得懂吧。
夏天的時候,她會把瘦肉切成小片,加上馬蹄香菇,一起剁成丁,因為不能剁得太細,否則就沒有嚼勁的口感,然后把這餡料捏在手里成一個個小肉丸,放入燒開的水中,等到肉丸熟透的時候,挑一個絲瓜,刮掉最硬的那部分梗皮,留下大部分絲瓜皮,然后用手把絲瓜掰成幾節,下鍋,撈一會,然后馬上起鍋,肉香跟絲瓜的清香撲鼻而來,這樣出來的湯才是真正清甜可口的。
絲瓜不要用菜刀切,因為會有鐵銹味,做湯最忌諱這個,還有絲瓜記著千萬不要去頭掐尾,因為絲瓜兩端的部分是最好的食補藥材。
這樣的光景,我是說上三天三夜也寫不完。
或許你會問我為什么知道這些,因為除了去外地上學,以及現在在外地工作,只要是在假期回家的日子,我就會站在廚房的門口,看著我媽來來回回忙碌的身影,洗菜,切菜,下鍋,盛菜,擺盤。
她邊做會邊嘮叨,你看看你從來沒碰過砧板,以后怎么有飯吃,殺只雞不會,油鍋炒青菜你都炒得顏色不好看,叫你做個豆腐釀茄子釀竹筍釀你都捏得個大小不一……學校有食堂雖然油水不夠,但是也還有飯吃……可是出去工作了你怎么辦?外面都是地溝油,而且價錢死貴不劃算,別人一碟青菜的錢都夠我買幾天全家人的青菜了……你怎么能吃的好呢?而且你自己從來沒動過手下廚房,照這樣下去,你怎么嫁的出去……嫁出去了你又吃什么,我不能幫你做一輩子的飯啊……
這二十多年的記憶里,我媽就擔心這一件事,怕我吃不好。
畢業那年來到深圳工作,我買了一個電磁爐跟一個配套的鍋,開始學做飯,我以為我會很困難把廚房搞得烏煙瘴氣之類的,結果神奇的是,那天我居然很順手的做出了個三菜一湯,而且味道很是滿足。
現在回想那天的場景,就是從我拎著小布袋去菜市場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覺被我媽附體了一般,先去青菜最新鮮那一攤把青菜買了,然后再是青椒洋蔥西紅柿,加上姜蒜,打稱給錢之后,我說了一句,老板給我送幾根蔥吧,老板遞給了我一小把,忽然想起還要幾顆小辣椒回去泡蘿卜酸,于是又管老板要了幾顆小的紅辣椒,這一刻我突然驚悚起來,這可是我媽才會干的事情啊!!可是為什么我做起來居然是如此的順其自然理直氣壯?!
買菜回家馬上淘米煮飯,然后用一盆水泡著青菜,切肉片,外加蔥姜蒜,先炒肉菜,再來是青菜,青菜一定要放蒜,最后下一小碗清水,燒開了放入雞蛋跟香菇片,不加一滴油,因為鍋里剛剛已經沾上油了,把蔥放在盛湯的碗上,燒好的湯倒入碗中,勺子翻撈一下,青蔥馬上就軟下去了,并且顏色綠得漂亮,這時候我發現連鍋也非常干凈,一點油漬都沒有。
就這樣,我開始了我在深圳這個城市里做的第一頓飯,也是我人生中自己做的第一頓飯。
我覺得我骨子里是遺傳了我媽的基因的,雖然我從來沒動過手,但是第一次竟然就如此順利,而后這幾年的時光里越發的喜歡下廚房并且研發各種新菜式。
有一次我跟COCO說了這件事,他告訴我說NBA里有個前鋒投籃非常厲害,因為他每次在睡覺的時候都會想象自己正在籃球場上練習投籃,每個夜晚堅持如此,所以即使是白天大家的訓練強度都差不多,但是他的投籃命中率就比其他人要高得多。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意念練習法,他說,你在你媽身邊看都看了十幾年了,你說你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何況你都看著豬肉怎么切出來的了,自己動手的話怎么著也該知道是如何下手的吧。
嗯,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我生活在南方省城的一個小鎮上,房子后面就是一條大河,我們祖上都是漁民,所以即使到了我爸爸這一輩已經開始在單位工作,但是因為小時候受長輩影響的關系,開漁船劃竹筏撒網捕魚,做蝦籠撈蝦,這些手藝他也都會,夏天的時候,他還會去別人農村家的田里捕田雞。
于是從小到大,我吃過無數的青魚、鱖魚、草魚、鰱魚、鯉魚,鯽魚跟黃骨魚更是不在話下,偶爾運氣好也能吃到過石斑魚。
河蝦雖比不上海里的蝦個頭大,但是好在肉質夠鮮嫩,我們家吃蝦的季節一般是兩個,一是每年二三月份開春的季節,這時候正是河蝦新一輪繁衍的時候,這時候我爸撈回來的河蝦很多時候都是非常透明的,幾乎能看到蝦子身體里的內臟紋理,用手一摸,蝦殼還是軟的,我爸說這是剛換皮出來的新蝦,殼還沒長硬呢。
第二個季節就是五六月份開始的夏季,每個夜晚幾乎都能撈到一兩斤蝦回來,相比小時候的魚米之鄉的那種用水瓢一撈上來就是一大碗魚蝦的豐富程度,如今自然是比不上的了,但是每每我休年假回家,我爸總能出去弄回一大碟回來,這就夠我的晚飯加夜宵零食了。
為了能吃到新鮮的蔬菜,我媽特地租了一片菜地,租金居然一年才十塊錢,十塊錢吶。
于是在一年四季的時間里,我媽就是白菜生菜芥菜蘿卜豆苗四季豆韭菜蒜苗輪番種,我無論哪個季節休假回家,都是直接去菜地里采了想吃的菜,沒有農藥,洗一遍就好了,下鍋翻炒加點鹽,吃起來都是甜蜜蜜的味道,話說這才是蔬菜的味道吧。
我爸也不甘落后,他除了養花,其他一堆花盆里中上生姜、蔥花、薄荷、紫蘇、麥冬(一種藥材植物)、枸杞葉,甚至還有黃花菜!每次家里煮個湯就直接喊我去陽臺抓一把葉子回來下鍋就成了,根本不需要跑菜市場。
我們家周圍的鄰居也都是好吃會做的人們,去年國慶我回家,隔壁有個王阿姨跟我爸爸是一個單位的,他們祖上也是漁民,那次她去把撈回來的小魚剖開一條條收拾干凈,然后放油鍋小炸一會,再配上一大把豆豉,然后裝進罐子里給我們家送來,說這是她自己做的豆豉魚,我一看滿滿一大罐,她說讓我帶到深圳去,我猶豫了半天,可是不好意思拒絕。
離家前我尋思著還是帶上吧,麻煩就麻煩點,到了深圳我就放入冰箱。上班后一個周末,我買了一把油麥菜回來,夾幾條魚,外加舀了兩勺豆豉跟油出來,下鍋扁熱,然后下青菜翻炒出鍋,那叫一個好吃啊,簡直了!
這才是真正的豆豉魚炒油麥菜啊,沒有加任何額外的鹽油,就是這一罐豆豉魚自帶的醬香,配上我想吃的種種生菜白菜還有黃瓜或者是花菜,全都是出奇的味道贊贊,簡直是碉堡了。
某天我看一個美食節目,有個美食家說,其實廚師是個很辛苦的活,日行千里不出廚房一步,一羹一湯都在這小小的天地里了。
于是我想起我的親媽,對,我也就這一個媽,她不是純粹的家庭婦女,她跟我爸一樣在事業單位上班,掙錢養家之外,她這一湯一飯把我跟我哥養大,并且做出了很多我現在發現并不是所有其他家孩子都跟我一樣能享受到的特色美食跟私房菜。
上班以后,我跟公司的很多同事聊天,才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家里都有一個會做飯的媽,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有跟我一樣期盼著回老家可以吃到好吃的期待,也并不是所有小孩都會喜歡下廚房這件事情,因為他們覺得很麻煩很臟而且就是不會做,即使我解釋過無數次那是因為你們沒有嘗到過家常菜要比外面的館子好吃多了的體驗,他們依舊不相信這件事情。
有天我看到了下廚房APP出來的最新一期專題,“每時每刻,都有一道喚醒回憶的菜”,“廚房是幸福的最后堡壘”,“誰不眷戀一茶一飯的光輝”......我一句句讀下來,讀到“廚房有女初長成”這一句的時候,突然有些傷感,然后在讀到這一句“你的吃相是最美的模樣”,想起這些年回到家里吃飯,我媽總是在飯桌旁靜靜地看著我大口大口夾菜的那份心滿意足,我終于忍不住哭出了聲來。
時光啊時光,麻煩你就慢些吧。
剛剛打開儲物柜,都是一堆過年在家來帶的干貨,竹筍干、菜干、蘿卜條,二月末剛來的那幾天,把我媽炸好的魚塊配上番茄做了糖醋燒魚,醬香排骨就是我媽做芋頭扣肉剩下的醬料腌制油鍋燜炸的,我每天扯上一條用微波爐一熱,香氣撲來,再隨意拌個熗生菜或者是拍黃瓜,就著白米飯一吃就是一大碗。
誰的心底都有一道菜,讓你暗自揣摸它的滋味。
食欲這個東西跟性欲一樣,是沒有辦法撒謊的,這也是我覺得為什么《舌尖上的中國》這一類人文與食色相并存的美食節目能如此引起共鳴的原因所在。
人間四月天,細雨點灑櫻花前,味至濃時是故鄉,誰說在廚房就不能遇見蘇格拉底的?你看我都悟出了這么一大堆不是么?
我的湯好了,就說到這吧。
不光美食與愛,愿這世間的種種美好存在,你我都不要辜負。